据报道,今后,老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需先通过身体状况评估,特殊困难老人有望优先入住。市民政局副局长周静波在采访中表示,上海希望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明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
据介绍,本市已经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本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建立养老机构统筹建设资金机制。其中明确继续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老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合力,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意见,上海对于社会投资举办并形成产权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土地性质、机构性质锁定,且具备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条件的前提下,将开展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的补助政策试点。
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其他机构养老设施,政府也会给予适度支持。对注册为民非企业,符合本市建设标准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床1万元的资助,各区县政府还会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补。
床位数列入绩效考核
另外,上海还首次将养老床位任务作为刚性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增养老床位3万张,其中2万张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另外1万张则是主要通过社会力量举办。总量上,上海中心城区养老床位数应不低于区域老年人口的2.5%,郊区则不低于3.5%。在新增床位中,区县政府投资建设的应不低于三分之二。养老院开展评估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上海将优先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优先发展以失能护理为主的专业护理机构。
上海将制订全市统一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办法,保障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同时,本市将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机构运营评估机制,使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和运营状况相挂钩。另外,在国内首开先河的上海《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已正式实施。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希望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这份历时三年编制完成的地方标准,依据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以及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设定了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等四大主要参数。
今年,市民政局将重点推进“两标准一合同”,“两标准”一是上述的《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另一个是《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一合同”指《养老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将在养老机构内深入推进实施应用,全面规范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光“洗澡擦身”
市政府参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彭靖
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都会,上海居家养老服务亟需摆脱目前“洗澡擦身”的低端形象,建立专业化的老年介护服务体系。市政府参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彭靖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建议把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资源。
居家老年护理,等于擦擦身体、搀扶散步?一直以来,居家护理在市民印象中被列入低端服务岗位,在医学专业人士眼中则是被边缘化的学科。5年前,彭靖开始关注研究在全球老年护理领域走在前列的日本和台湾。在老年护理业最发达的日本,这是一门被称为“介护学”的交叉型学科,涉及到了医疗、康复、生活护理、功能恢复和情绪疏导陪伴等多学科。在上海,目前居家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主要为家政服务员和未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这在彭靖看来,不仅不专业,而且埋藏了诸多医疗风险隐患。以皮肤护理为例,擦身是最基本的护理,大多数失能老人还需要造瘘口、导管置留管、静脉、褥疮护理等不同康复阶段、不同身体部位的特殊照护。目前普通的居家照护也有针对瘫痪老人的康复,但主要形式是搀扶散步或简单的康复操。但是对于专业的介护而言,还有一个“复健”的概念,就是由护理员引导老人发掘自身潜力,不仅在有人搀扶时能走路,而且能逐步学会独立行走、学习回归社会的正常生活方式。然而专业护理员在当下的上海,可谓一才难求。彭靖表示,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这样的专业人员,但其本身已经承担了大量家庭医生工作,居家家庭病床也因其人手严重不足而供应量有限。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国外已经有失能老人介护专业,而上海在这一领域仍为空白。
“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入手,彻底改变洗澡擦身的局面。”彭靖说,日本和台湾之所以能够有专业人才投入这一领域,是因为有良好的保险制度托底,老年介护行业从业者有很高的素质和体面的收入。她认为要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入行,就必须把失能老人的介护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有护理保险托底,另一方面上海的大学教育体系应当增加这一新兴行业人才的培养。两年前,上海医保部门开始调研将养老护理纳入医保的可能性,但时至今日这一百姓期盼的政策仍未“落地”。彭靖表示,关键在于缺乏完整的评估、筹资标准和运行体系。不过,市卫生计生委近日向本报透露,养老护理保障制度的框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落实,近期或将正式公布具体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对行业予以规范。”彭靖表示,一旦护理保障政策推开,市场或将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从业机构,服务规范和监管就显得尤为迫切。“公共财政资金如何确保投入,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怎么考核,这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扶持不足地方政府应被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
养老事业的财政补贴应当有一个和物价同步增长的机制,地方政府对养老扶持力度不足的应当承担失职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席、经济学家张兆安近日接受本报专访,建议为养老事业立法,对不作为的地方政府予以问责。
去年底,以张兆安等领衔的一批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对上海养老服务现状开展了一次深入的调研。调研中,他们同样发现了在本报此次养老调查中凸显的养老服务业之困。“中心城区养老机构人满为患,失能老人一床难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有限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也是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对养老立法时将着力突破的难点。”张兆安告诉记者。
以目前较为突出的养老行业人才流失问题为例,他认为,养老服务属于公益事业,本身收费低,完全依靠收费来支撑人力成本确实力有不逮。“现在财政补贴已经对养老机构的建立有投入了,但是对养老服务启动后的后续运行补贴却不足额,没有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张兆安指出,养老服务领域职工收入缺乏一个和物价波动对等的同步增长机制,导致从事养老业社会认同感和经济地位长期徘徊在低端,甚至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宁可当保姆不愿去社区为老服务。“解决这个问题,财政对养老业的补贴应该有整体性考量,有持续性预算列支,从业职工的收入应当确保与社会平均水平同步增长。”
上海即将开展的养老事业立法,将主要立足于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上海养老业政策扶持、行业监管的制度性和法律权责的规范。张兆安说,首先是确立养老事业的法律地位,使养老事业的扶持和发展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定义务,对于在养老事业上不作为、作为力度不够的政府,应当予以法定责任追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做可不做,有钱就做没钱不做,做不做都没有监督考核。”
在此基础上,养老事业的政府投入、法定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为老服务行业的税费减免优惠等构成养老事业的具体内容,也将获得明确的法定地位。他表示,这是上海养老事业在未来能得以长期稳定的、有各种资源支撑的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