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为“夕阳”添彩
作者: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2020-07-17


  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让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是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很难照顾到每一个老年人,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

 

  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新趋势

  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包括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机构模式(包括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我市已经连续3年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列入民心工程。我市2018年新改扩建31家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19年新改扩建11家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2019年年底覆盖市辖区90%的城市街道。

  路南区友谊南里社区的李女士打算给父母买养老型社区的房子,可因为成本高、位置远、老人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小区等原因一直没有最终落实。自从依托大数据平台,融合服务派单、老人实时定位、一键呼叫、预约上门服务等多项功能的日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该社区投入使用,彻底打消了她的购房念头。“这服务中心,我们走过去就20分钟。老人现在也能自理,就是希望有好的环境放松休闲,解决一下吃饭问题,而且还能预约上门保洁,帮忙带老人去医院挂号,挺方便,价格也不太高,没必要再搬家了。”

  据了解,友谊街道辖区内老人人数达7000多人,占比22%,居家养老已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高龄、失能、独居老人,面临着从吃饭难到心理关爱缺失等一系列难题。友谊街道在开始物业管理改革时,将筹建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放入改革中,打造了能够辐射境内19个老旧小区的居家养老中心。

  据友谊街道主任张笑峰介绍,中心利用电子服务平台,使用线上小程序,支持老人通过一键呼叫、手机APP、热线电话等多渠道预约服务人员上门为其提供生活服务,每条服务工单自动计入系统,记录服务人员、服务种类、工时及老人评价,为后续养老服务质量考评提供了精准记录信息。

  “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信息服务区、餐饮服务区、日间照料区、康复运动区、多功能活动厅、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心理疏导室以及助浴理发室等,室内餐厅可满足70人同时就餐,中央厨房完全可以满足500人的购餐服务。”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到,该服务中心依托社区推荐,利用居住在本社区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培养一支以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和日间照护,打造以社区为支撑,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

  利用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服务中心将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接入平台,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例如路南区的政府购买服务,包括陪同就医、家政服务、上门理发、主动关怀、爱心陪聊等等,从而真正破除老人、家人、服务中心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三方联动的智慧养老生态闭环。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国多地推行

  社区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缺失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已经成为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解决得好,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也可拉动“银发经济”,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目前不少地方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探索创新“时间银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微养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残疾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的老年人,为其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康复保健、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一般养老服务,及日用品配送服务。另外,还设有“中心厨房”专为老人配送餐,入住的老人既可在中心就餐,也可电话预约上门送餐。与此同时,微养驿站还引入“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倡导小老养中老、中老养老老的阶梯式服务,让更多的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

  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针对社区内独居老人生活上需要搭把手、精神上孤独寂寞等问题,今年还试行了“老青互助”的居家养老项目。老年人免费给年轻人提供居住场所,年轻人则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与简单的生活协助,两者同住一个屋檐下,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社区在严格把关基础上,将有意愿、人品可靠的年轻人与独居孤寡老人牵到一起,两人组成新“家”互相关照。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的陪伴问题,又减轻了年轻人的租房压力,也让大家有了“家”的温暖。

  江苏为了让老年人享受更多、更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将把养老机构的等级评定工作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通过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进行监管,每一个区县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的大数据监管服务,通过远程监控、入户调查等方式对提供上门居家服务的企业进行监管。强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养老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发挥红黑名单的作用,对于失信的企业和组织进行联合惩戒。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使居家养老服务有标准可依。进一步强化评估和评定工作,按照“凡补必评”原则,定期进行评估和督查,实时来确定或者取消企业的资格。

 

  社区居家养老未来可期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熟悉或很快熟悉环境,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居食物,如果能劳动可以自己下厨房,有自己的隐私,可以到社区见到熟悉的人,可以参加集体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而机构的介入更丰富了老年人的选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护和医疗,让老年人在银发阶段也有丰富的自由意志和足够的尊严,使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真正实现。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当今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下更趋完善成熟。家庭的日常照料、健康监测、预警预报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自控或智控与子女亲属实时联系,增加情感联系的内容。在可预见的将来,部分子女、亲戚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灵活的上班工作时间让他们可以多陪伴在亲人的身边。部分老人甚至可以在网上的虚拟空间实现情感交流满足。

  另外,社区居家的养老模式,还可以催生“银发经济”的发展壮大。比如除了老年人生理健康指标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还需要温情、尊严、价值的实现等,这部分需求服务不仅仅是理念不到位,实际供给也是远远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和完善,许多老年人的真实需求逐步会被更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恰恰给社区和机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可以扩大内需的释放,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我市正积极探索“三社联动”“互联网+旅居养老”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探索建立老年教育“社区化”工作机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养老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着眼于构建和完善唐山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健康养老之路。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