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下城区有老年人86882人,占户籍人口的21.45%。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给养老服务体系带来的诸多挑战,下城区按照构建“9064”养老服务格局和十八大提出的“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的要求,在切实做好政府资助型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今年把工作重点转向如何为自主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即开展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并以最优惠的价格由老年人自己出资购买服务,实现自主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为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该区最近对全区所有老年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
一、成立需求调查组织
为更好开展调查和服务工作,该区专门于2013年3月成立了公益性社会组织“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该组织由下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浙江老年报》合作,计划依托媒体的力量,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针对不同的自主居家养老的人群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全方位的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该组织在区民政局的帮助下,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和广泛征求各街道、社区的意见,制定了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工作计划,制作了入户问卷调查表,明确试点街道。各街道对此项入户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积极作出动员部署,发动社工、楼道组长、退管小组长、楼宇自治会会长等逐户上门开展问卷调查,确保问卷内容真实反映老人意愿。至4月底,本次全区范围的居家养老入户问卷调查及统计工作结束,共下发调查问卷53923张,回收有效问卷39433张,回收率73.12%。
二、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要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必须清楚老年人当前的生活现状,本次调查主要从老年人的年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子女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来开展。从年龄分布看,60—70岁的占49%,70—80岁的占32%,80岁以上的占19%;从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看, 38%的老年人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8%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一起住在,近12%的老年人目前处于独居状态,这部分老年人更需要求助于社会服务;从老年人家庭经济收入看,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36%,2000—3000元的45%,2000以下的19%,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收入状况良好;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看,79%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18%的老年人能够部分自理,3%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有近21%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是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帮助;从老年人现在生活主要照料人员看,其中48%的老人通过配偶相互照料,27%的老人通过子女照料为主,3.5%的老年人由保姆或钟点工照料,9%的子女无法陪护老人看病,22%的子女不能帮老年人做家务;从愿意接受有偿服务情况看,1.5万名老年人有接受社会组织提供的低偿服务的意想,2.1万名老人表示不愿意接受有偿服务;从老人能够承受和愿意支付的服务费用的情况看,老人每月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元以下占45%,100元—200元占33%,200元—300元占16%,300元以上的占6%。说明老年人对接受有偿服务的比例超过40%,相对还是比较高,但是在支付费用上大多数选择低偿服务。
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根据调查情况统计,老年人提及最多的服务需求是“维修服务”占24%,其次是“家政服务”占23%,“健康服务”占16%,“医疗服务”占11%,另外日常照料、文化体育、心灵陪护、法律服务等方面提出需求的老年人相当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家政服务”、“ 维修服务”、“ 健康服务”、“ 医疗服务”、“ 文化体育”和“法律服务”;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日常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很多老人子女都认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能分担子女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有25%的子女每月会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用,但对购买服务的质量表示担心。还有部分子女提出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但是当前养老服务的供给内容略显单调,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要。
四、结论及对策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庭,在接受家庭养老服务的同时,由社会提供辅助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区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调查显示,当前,老年人对各种社会组织或者服务实体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使用率还比较低,一方面说明养老服务主要依赖于家庭供给,另一方面说明社会组织或者服务实体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仍然较低,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该区成立“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就是想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会服务相结合,把社会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置服务菜单。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自主居家养老的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该区通过与媒体的合作成立“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下一步将不断整合社会上的各种服务资源,针对不同的居家养老对象按照“老有所需,我有所为”的设想提供多种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套餐及个性化的服务菜单,全方位打造居家养老服务。
2、商谈服务实体。由浙江老年报牵头与愿意提供服务的服务实体洽谈,落实为老年人服务的具体服务项目和价格。区民政局也将召集有关为老服务实体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协助“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共同拟定服务套餐及个性化的服务菜单。
3、确定试点人群。“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主要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收费性服务。目前受老年人消费习惯和传统观念影响,自己主动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并不强,需要有一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先考虑拟将区老干部局服务的离休干部纳入“小棉袄”的服务对象,配合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及时启动为老服务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
4、发挥社区功能。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在制定服务套餐及个性化的服务菜单后,还需要通过社区重点对有接受有偿服务意想的老年人和子女上门开展宣传,协助“小棉袄”签订服务协议,不断扩大服务人群。
5、建立评估体系。要建立完整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服务、等级等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行业监管制度。在居家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中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对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进行专业化的评估,依此作为能否得到政府财政奖励、补贴、优惠等政策扶持的依据。
(来源:杭州市下城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