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为何遇冷?
15日,黄州建新社区食堂。上午9时,潘凤兰就开始为福利院32位老人料理午饭。一荤两素:肉片汤、清炒茄子、水煮白菜。
“居家老人有需要,我们可以送上门。一餐5元,自己出3元,社区补贴2元。”社区总支书记张楚华介绍说。
去年,建新社区开办黄州首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小餐桌、小药箱、小理发室、小娱乐厅等系列服务。
让张楚华意外的是,老人似乎不太“领情”。
8个月过去了,中心还没接到要求配餐的电话;配备有空调、电视、独立卫生间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很冷清。
“只有京剧票友开展活动时,会来这里休息一下 。”工作人员孟君荣介绍,照料中心8张床位基本闲置。
是老人们不需要吗?建新社区60岁以上老人466个,其中失能、半失能的就有51个。
每次上门走访,老人生活状况都让张楚华揪心“胡子没人刮,蓄得像马克思。”“床下便盆都快漫出来了。”
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来了,咋就遇冷呢?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智富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化养老还没形成气候,人们接受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二是社区居家养老刚刚起步,服务内容单一,质量有待提升。“我们开展试点,不单是探索养老新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群众转变养老观念。”区委书记余友斌说。
服务如何专业化?
中心建起来了,谁来为老人提供服务?
黄州初步考虑是整合3种力量: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一部分低收入家庭。
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的家政服务机构都不大愿意和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打交道,嫌麻烦,工作苦。”张楚华说。
让志愿者、低收入家庭参与其中,张楚华并不看好:“单靠爱心、热情,做不好服务。”
张智富担心的是,这些人缺乏专业养老护理知识,一方面不能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服务中心的风险。
黄州有老年人口5.3万,如果全覆盖,按照1:6的标准,保守估计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近1万人。但当地现有12家养老福利院中,取得国家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3人,护理人员中85%处于40—50年龄段,对养老服务的认知仅停留在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层面。
如何弥补这个短板?建新社区的思路是:面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再提供给老人。
今年3月,建新社区与开理发店的刘汉青达成协议:每周星期三,上门为老人理发;每年为每个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20次上门服务(女性6次),由社区为老人买单。
目前,黄州正准备将建新经验推向其他社区。此外,黄州准备通过培训逐步建立自己的专业护理队伍。
两条腿能否并行?
一字门社区是黄州第一批试点社区之一。社区将原来对外租赁的房屋收了回来,投资7万多元进行装修。
16日,见到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晓红时,她正在装修现场督催施工进度。还有一个月,一字门养老服务中心就要对外开放。
一字门社区 60岁以上老人有2000多人,社区有自己的养老院,但社区养老的压力仍然让刘晓红有些喘不过气来。“我们是居委会改社区,没有地,没有企业,靠一点门店,一年也就6万多元的收入。”刘晓红说。
中心经过验收达标后,社区可以获得10万元奖励,基本上与社区投入持平。让刘晓红担心的是,缺乏资金保障,中心运转起来会很艰难。比如,中心最少需要3名专职工作人员,一年经费就需要6、7万元。
刘晓红盘算,将无偿服务与低偿、有偿服务结合起来,在中心开办一些收费项目。但这明显与区政府“纯公益性”的要求相悖,行不行得通,刘晓红心里没有底。
考虑到社区实际情况,黄州目前正酝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来。比如,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床位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医护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