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推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建设的同时,部分空巢、高龄等低收入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特别是独居、失能、失智老人的就餐质量不高。今年,长沙市民政局在开福区、雨花区启动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试点,开福区西园、砚瓦池和蚌塘社区成为首批启动“老年食堂”的社区。
现场:8块钱一顿饭,还是三菜一汤
“8块钱一顿饭,还是三菜一汤,很可以了。你现在在外面点个小菜都要十几二十块。”刘光宇住在德雅村附近,离“老年食堂”有两站地,自从7月份食堂开业后,他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来这里吃饭。
对于独居的他来说,以前中午要做饭实在是太麻烦,一大早就要出去买菜,然后回来择菜、洗菜、切菜,“等菜炒好后,一顿又吃不完,还要处理剩菜,一上午时间全花费在这上面了。”
刘光宇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现在不一样了,上午可以去烈士公园里面遛遛弯,到中午就来这里吃饭,“比以前舒服多了”。
“现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福利,说明政府也一直在想着我们这群老年人,那么我们就好好享受一下,挺好的。”刘光宇笑呵呵地说。
中午12点,在“老年食堂”里,两排桌椅上均坐满了老年人,他们有的自备碗筷,有的则用食堂提供的便捷餐具。记者注意到,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数是之前就来过的老顾客,但也有第一次来的“新人”。
“听社区说这里有个老年食堂,还有餐补,今天中午就来试试餐。味道不错,还便宜。”今年70岁的李娭毑,就是第一次来这里吃饭,“我子女都不在身边,平常一个人在家里吃饭既麻烦又寂寞,现在能在崭新的环境里用餐,不仅方便,还能和新朋友们一起聊聊天,感觉挺不错的。”
调查:社区老年餐桌需求比达67%
“为了让老年人‘吃好饭、饭吃好’,我们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严选了有餐饮资质的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并接受第三方评估。”东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餐饮机构的选择上,‘老年食堂’与养老机构合作是最合适的,因为养老机构有餐饮场地和人员,做出来的饭菜也是针对老年人营养特点、饮食需求来烹饪的。”
该负责人表示,在设立这个试点之前,东风路街道对辖区内8个社区发起了老年助餐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的需求比例高达67%,“特别是独居、空巢老年人,需求更加强烈。他们能够接受的老年餐平均价格每份在8元至15元之间。”
负责“老年食堂”餐饮的善孝堂康养中心社工部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
“我们食堂每餐价格按12元的标准设置(补贴前),每餐提供6种菜品供老年人自行选择,按‘两荤一素一汤’的标准配置。米、菜、油也都是在街道内的大型超市购买,凭发票入账。一开始我们还担心人数不会很多,结果开餐后大大地超出预期,首批报名人数就有400多人。”
石磊介绍,东风路街道共有3个集中就餐点,在砚瓦池社区2个,蚌塘社区1个,“都是中午就餐的人数要多一些,每个点中午就餐人数有60多人,晚餐人要少一些。”
政策:三类老年人可享受就餐补助
记者了解到,按照长沙市和开福区“老年食堂”试点方案,助餐补贴分为三类:
12元每餐的餐标,开福区户籍60岁以上老人,政府每人每餐补助4元;
开福区户籍60岁以上的低保及散居特困供养老人,每人每餐补助8元;
60岁以上失能失智的低保及散居特困供养老人,每人每餐补助8元,免费享受送餐上门服务。
“由于还是试点阶段,所以几个就餐地点的助餐服务对象,目前只能是东风路街道户籍且年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石磊说,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去社区申报、审核后,就可以在民政局的系统里面建档入库,然后通过指纹打卡和人脸识别相结合的形式统计用餐对象和人数。“餐费由老人先行预交,在项目运营首月每位助餐对象预交餐费200元,后续根据个人实际消费情况自行缴纳用餐费用。”
记者了解到,2019年长沙市民政局已下拨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福区“老年食堂”服务试点,要求区财政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试点以市中心老旧城区、老年人助餐需求突出的社区为重心,首批在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西园社区,东风路街道砚瓦池和蚌塘社区启动。重点保障高龄、孤寡、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兼顾其他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试点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
声音:珍惜家门口的“暖心幸福食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这家门口的福利,老人们也格外地珍惜,不仅响应光盘行动,还会很用心地给出建议。
“来这里吃饭的老年人都不会浪费饭菜,每个人吃完后,餐盒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饭菜剩余。”石磊告诉记者。
“打饭菜时要注意根据个人食量来啊,不要打太多了。”正当记者与石磊聊着的时候,刘光宇走了过来给石磊提建议,“在不浪费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这样食堂就会办得更好、更久。”
“希望这个‘老年食堂’,能给更多的老年人带来家门口的‘暖心的幸福食光’。”刘光宇说。
数据
据悉,截至2018年底,开福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8.8万人(其中65岁以上6.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为稳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开福区计划分三批为全区16个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设置老年人社区助餐中心,按照就近原则解决高龄、空巢、低保和特困供养等低收入老年人就餐问题,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连线:有的“老年食堂”还提供送餐服务
长沙市雨花区已在雨花家园社区、政院社区、韶山路社区、金地社区和红花坡社区5个社区试点“老年食堂”。
记者了解到,按照长沙市和雨花区相关试点方案,年满60周岁的长沙市户籍或常住地为长沙的老年人均纳入“老年食堂”的资金补贴范围,可享受每人每餐3元的减免补贴,也就是说,只需要支付10元,老年人就能吃上一份丰盛中晚餐。此外,为高龄、孤寡、空巢、失独、特困老年人五类群体,还专门提供送餐服务。
评论:“老年食堂”,让老人享受晚年“好滋味”
近年来,在推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建设的同时,部分空巢、高龄等低收入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特别是独居、失能、失智老人的就餐质量不高。今年,长沙市民政局在开福区、雨花区启动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试点,开福区西园、砚瓦池和蚌塘社区成为首批启动“老年食堂”的社区。(详见本报9月3日A3版)
8块钱一顿饭,还是三菜一汤。这对于独居老人和特困老人来说,都是很不错的福利。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加速,“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的数量也不少,同时社会养老的相对滞后以及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让不少老人的吃住行都存在不少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现状,现在各地方政府都在社区养老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
据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人接受社区养老,如此高的数字背后,是人们对社区养老的强大认同。就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且社区养老由于环境熟悉、既能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因此确实是当下老人们的最优选择。而在这个最优选择的背后,显然就需要政府部门将社区养老的服务尽快发展成熟,以适应社会养老的需求。
老年食堂是近些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并逐渐趋于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之一,它除了能够解决一些独居老人、半失能老人的就餐问题,还有一大作用就是吸纳了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事业中。老年食堂基本都由有餐饮资质的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并接受第三方评估,不仅在服务上解决了政府和社区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在有效监督下保证老年人的饮食卫生和安全。同时,政府部门给予餐饮补贴,每顿饭补贴4到8元不等,以确保经济困难的老人也能享有这一社会福利。
截至2018年底,仅开福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8.8万人(其中65岁以上6.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显然应该加快进度。同时在服务方式上也可加大灵活度,如送餐上门就可像其他一些城市一样,尝试由街道与外卖平台合作,采取外卖小哥送餐上门的模式,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服务上的提质增效。
养老问题是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解决好养老服务,可免除整个社会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更放心、更轻松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又安心,让他们真正地享有晚年“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