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在身边,家中老人吃饭怎么解决?平时有人陪伴照料吗?三五好友有地方活动康复吗?
虽然眼下社会上养老机构很多,但要说到老人们的心坎里,90%以上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家门口养老”。针对当前居家养老的主流养老模式,今年以来,杭州市将“建设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000张,开展1070户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失智、独居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加快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居家养老服务做得好不好,还得大家说了算。今天(10月29日)上午,杭州市民政局联合市人大、市政协共同举办“走进民政·情暖重阳”主题体验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及市民代表共20余人组成“体验团”,共同走进西湖区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深度体验杭州养老服务发展的最新成果。
翠苑街道居家服务中心位于翠苑新村四区12幢,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走进服务中心,这里暂时没有开业,但已有零散老人到老年食堂来办卡。
“我现在还能走得动,再过几年,可能就要考虑住进养老机构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70岁的张大伯住在翠苑四区,对社区建设养老服务中心的举措深以为然。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就餐是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翠苑街道居家服务中心自带了老年食堂。食堂的价格还挺实惠,荤菜最多十元,素菜四五元。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不同年龄段还可以有不同的折扣优惠,9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可以免费来食堂就餐。
工作人员介绍,下个月,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正式开放了。如今服务中心内的设施已基本齐全,一共86张床位,其中50多张已被预定。
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什么亮点吗?工作人员介绍,比起其他养老机构,这里更加注重老人的照顾护理:“除了最基本的食堂和活动场所以外,我们还设立了诊疗室、康复训练区、多功能影视厅、阅览室等。三楼设有阳光房,顶层还有小花园。我们希望老年人能在这里感受到趣味性,而不是和自己的生活脱节。”
除此之外,服务中心还设有评估室。对于一些想要入住的老年人,机构会评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制定不同的养老方案。“比如评估室里设有马桶,我们会评估老年人是否具有独立如厕的能力。”
随后,“体验团”走进杭州市民政局参观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目前,“互联网+养老”平台已接入“城市大脑”驾驶舱,可以清晰地看到养老机构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单数、享受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数等信息。
“在‘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下,老年人通过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输入基本信息,就可以匹配相应政策;老年人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需要按下专门的收集终端上的红色按钮就可以一键呼救;老年人及家属通过‘市民卡’app、‘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或者杭州市民政局官方网站,就能查询匹配的养老服务、VR全景查看养老机构。”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徐媛媛介绍。
参观结束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杭州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方向进行了交流。代表委员们对杭州养老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
人大代表奚国强认为,民政部门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力度,在“十四五”期间更加注重“医养护”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要加大在“护”这一层面的力度。“随着失能失智老人对照顾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下一步的养老服务要更加突出对这一需求的回应,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照护服务。”
提高基层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几位代表委员共同提到的建议。胡秀华代表认为,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大对基层养老服务中心的指导,提高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除此之外,政协委员卜琰提到了一个可能出现的“养老利益化”问题。民营养老机构企业追随利润,可能会导致“越有钱就住得越好”,有损养老公平,因此需要培育一批真正有爱心的、本地化的规模化企业,这些企业也应该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
政协委员王芳还建议,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应该引导公众更加注重子女对老人的赡养和照护。当前和接下来相当长时期内,居家养老仍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主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子女的全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