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访谈
立足智能时代培育养老新业态——--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高传胜
作者:   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0-12-15


  直面挑战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服务提出较高需求

  记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养老服务方面,可能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考验?

  高传胜: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是新时代的重要民生发展问题,但是,当前中国宏观和微观人口结构却呈现出双重不利变化趋向。在宏观人口结构上,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却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就业人口数量已开始下降,势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就业人口的抚养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在家庭人口结构上,一方面是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家庭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全面二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不少家庭会有不止一个孩子,年轻夫妇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可以说,双重不利变化趋向不仅影响着“老有所依”可依靠的人力资源状况,而且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带来了新的冲击。未来,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以“60后”为主体的老年人整体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提升,自主意识更高,消费意识更强,更加看重生活质量,其更多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将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养老产业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供给内容主要局限在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方面,服务项目少、服务层次不够多元,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不够充分,供给能力亟待提高,尤其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养老服务新业态尚未得到广泛培育和开发,这是“十四五”时期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应对养老服务方面的挑战?

  高传胜:出于成本、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通常认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合理可行的。不过,如果充分考虑到我国宏观人口结构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双重不利变化趋向带来的人力资源紧张状况,社会化养老模式的选择则应注重发挥养老服务供给的专业化优势与规模经济效应。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专业化配套支撑服务的充分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则应给机构养老模式以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双重不利变化造成的人力资源紧张压力,使年轻夫妇有更多的精力照顾下一代,并更加专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

 

  智能时代深度开发养老服务新业态

  记者:当前国家鼓励探索培育养老新业态,其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传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我认为,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整体供给能力。第二,国家鼓励多样化、多元化、多业态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深度结合应用,以期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第三,由于养老服务关联性强、黏性高,培育养老新业态,有助于带动与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养老服务新业态的逐步发展,有助于培育新型消费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对于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记者:目前,智能养老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养老新业态?

  高传胜:由大数据驱动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的智能时代,孕育了智能养老这一养老新模式。从各国的实践探索情况来看,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养老,可以节约、辅助甚至替代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为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现实挑战提供有利条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应加快智能养老服务的深度开发和应用。

  第一,开发应用基础接入类服务和智能护理类服务。面向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开展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融合、交互。比如,通过通讯终端,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快递、叫车、跑腿等服务;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养老服务产品的深度应用,通过护理机器人或身上搭载的各类传感器,对老年人行动轨迹、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搜集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进行智能管理,快速制定计划和订单,及时组织上门服务,展开数字化监管等。

  第二,探索多元化医养结合新业态。养老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逐步发展为融养老、医疗、护理为一体的综合型机构;可以通过协议等方式,将医疗机构纳入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或将医疗护理服务外包给具有专业资质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在这几种模式中,都可以借助智能技术改善老年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条件,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随着技术日趋成熟与使用增多,在提高治疗效率、节约治疗时间的同时,还将大大节约治疗成本,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

  第三,推动老年群体的休闲娱乐服务。一方面,针对无人陪伴的老人,通过为其提供社交休闲、文化娱乐等精神支持类服务,如社交软件、社交辅助机器人、智能语音视频通话系统、文化休闲娱乐系统等,可以支持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异地旅居式养老服务产业,比如有的区域可依托生态、农业、旅游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养老、田园养老、生态旅游等养老模式,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把握机遇智能养老产业分类协同发展

  记者:您认为,智能养老对养老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高传胜:尽管智能养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但它确实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并为养老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新增长点、新发展机会和新动能。

  现在,国家鼓励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智慧养老,对于养老产业而言是重要机遇。尽管智能养老在国内已经兴起,在有的地区与行业发展得也比较快,但总体而言,无论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与民众的合理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借鉴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国家和地区的有益做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补短板”进程,同时也要瞄准国内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通过政策供给创新与有效激励,全面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设计、创新与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与效能。

  记者:对于推动智能养老和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您有何建议?

  高传胜:这两者都需要积极借助科技进步这一“东风”,加快推进智能养老产业分类协同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也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此,必须直面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增强智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第一,要正视国内外科技水平的实际差距,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第二,针对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等问题,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激励政策;第三,直面中低收入老人众多、保障水平有限等现实问题,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第四,鉴于智能养老服务涉及面广、行业类型多元,应建立健全分工协同治理机制,充分调动政府部门、营利性市场部门、传统非营利部门和新兴社会企业部门的包容性发展与分工协同治理功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