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给家中老人购置了一台智能手机,并细心传授了接听电话、使用微信等基本操作。元旦回家“检查作业”,发现他们除了接听电话,还是“两眼一抹黑”。
并非老人们没有需求、不感兴趣。一拿到手机,就提出要下载“快手”,因为邻村唱黄梅戏的小剧团每晚都会开直播;戴上老花镜,兴致勃勃地点击每一个软件,就为了知道怎样和远方的亲人联络;打开购物软件,惊叹于上面的商品比商店里还要便宜……娱乐、社交、消费、医疗、出行,智能化浪潮冲击着社会,也日益成为老年群体追赶潮流、拉近与年轻一代距离甚至适应数字社会的一道“必选题”。
近日,省教育厅贯彻中央《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精神,决定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可谓抓住了这道“必选题”的题眼——“谁来教”和“怎么学”。
谁来教?首选的老师是子女。实际情况却是,许多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且未必了解老年人学习的需求、教授的方式,既不能保证频次,也没有效率。而以专项培训的方式,依托各地社区学院、职业院校、老年大学、志愿组织等力量,更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专业的服务、丰富的内容,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学习掌握智能技术应用的热点难点问题。
怎么学?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和老年人学习的特点,此次行动推出了送教上门、同伴互学、组织兴趣小组、研发全媒体课程等创新形式,有利于维持兴趣、形成氛围、反复学习。其中很多形式,比如开展线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以用促学的实践。
当然,要实现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的普及,并不能止于此。怎样的教学内容和频次才能保证老年群体不会学了就忘?专业化的教学是否能够融入本地生活、融入具体应用场景?如何应对老年群体对智能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能否试点推出各类软硬件应用的“老年模式”,从源头上降低学习和使用门槛?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社会各方共同解决。
毋庸置疑的是,当智能化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呼吁对老年群体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为其办事生活开辟和保留一条绿色通道的同时,不妨也鼓励他们顺应改变、接受挑战,更加积极地拥抱智能化的生活。这既能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