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养老不出村,铜梁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者:   来源: 中国社区报  2021-01-20


  随着老龄化人群不断增加,如何让农村老人也能欢度晚年生活,重庆市铜梁区创新开办了108个互助养老点,选定有爱心有情怀的低龄健康老人担任管理员,一大批党员、干部、志愿者、能工巧匠加入义务服务行列,开展生活料理、心理慰藉、休闲娱乐等敬老助老服务1.29万人次,积极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办起108个村级互助养老点

  17日午后,寒风嗖嗖。但在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19社(村民小组)的村民杨华家里,却是欢声笑语,温暖如春。杨华的家位于公路边上,也是19社(村民小组)的中心位置。他家堂屋大门两边的对联“助老养老时时气象新,国泰民安处处春光好”格外醒目。

  杨华家的外墙壁左侧上方,挂着“互助养老点”牌匾。门外的院坝里,安放着一张乒乓球桌。室内摆放着电视、棋牌桌、按摩椅、热水器、烤火炉、书报等物件,10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吃了午饭来到这里,摆摆龙门阵,打打棋牌,看看电视,亲热得像一家人。

  “本来,镇里和村里都有老年活动室,但部分社(村民小组)离镇村比较远,老年人到那里活动很不方便。杨华家的房屋大,村里筹办养老点时就动员杨华把空房腾出来,老杨很支持,一口就答应了。自从去年12月初办起养老点,附近的村民到这里耍的人特别多。”六赢村支书吴开英介绍说。村里已办起两个养老点,今年还准备办几个。

  “这个养老点办到我们心窝子上去了。过去我待在屋里,心头闷得慌。现在天晴的话大家就邀约往养老点走,大家说说笑笑,和乐得像一家人,半天时间很快就打发过去了。”符理玉婆婆高兴地说。

  铜梁区地处重庆渝西,有28个镇(街),276个村,农户达到10多万户。近些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村级互助养老点的建设,是铜梁民政部门探索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村级互助养老点一落地,就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目前,铜梁区按照“整合闲置资源、整合人才队伍”“设施有保障、服务有温度”的思路,在全区28个镇(街)的82个村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闲置校舍、民房、农家大院等农村闲置资源,办起108个村级互助养老点。摸索出“1411”农村养老模式

  “时下的农村,无人供养的‘五保’老人都进了镇级敬老院或者五保家园。但大量留守在家的老年人,虽然不愁吃穿,但年轻子女外出无法照顾他们,不少老年人精神寂寞孤独,加之年老力衰,生活起居、求医问药等许多方面需要得到帮助。铜梁区经过1年多时间的探索,摸出了‘1411’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铜梁区民政局局长田华说。

  据介绍,“1411”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以党建引领,明确一名村干部分管,组建党员干部敬老、少年志愿者孝老、夕阳结伴助老、社会工作为老四支服务队伍,落实一处活动场所,建立一套管理办法。

  “小寒”时节,重庆铜梁区华兴镇茯苓村23社(村民小组)的一间堂屋里,20多位老年人围坐在一起,听党员陈昌群给大家摆乡村振兴的龙门阵。有30多年党龄的陈昌群当过多年村干部,两个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家里房屋宽敞。去年10月,镇里布置农村互助养老工作,陈昌群主动把自家堂屋腾出来办养老活动点。

  “我家这个堂屋也是党小组活动室,有30多个平方米。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不少老年人到这里休闲,我也给他们读读报,有时讲一些防骗的知识。村医志愿者也经常上门给老年人讲解保健卫生知识,检查身体。”陈昌群说,老年人家里有水龙头、电灯泡、燃气灶堵塞等自己不便解决的家务,志愿者就会上门帮助。

  “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音、不离乡情,就近互助抱团养老的格局基本形成,这几年,铜梁区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增强。”田华表示。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