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让更多各类智能技术产品可以被老年人等障碍群体使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为此,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推出“适老化”专栏,每期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一个议题,分享干货内容,欢迎关注!
老年人能用到的产品,我粗略分为交互和非交互类型的。交互类的即需要“反馈和互动”,用户给一个操作,产品给一个反应,一来一回的,比如用遥控操控电视、用语音控制智能音箱。尽管当前最常用的依然是屏幕交互(GUI),手势交互和语音交互却也在迅猛发展,向多模态交互迈进。非交互类即单纯的工具,用户操作、但产品是不给出反应的,比如一根拐杖、一个扶手。两者的设计在适老化方面有不同,也有共性。这篇文章先讲讲宏观层面,对于设计细节的思考:比如一个按钮应该多大、什么样的交互流线是最合适的,我们之后再来详述。
01考虑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和习惯
在设计之前,不能为了适老化而适老化。要先思考一下,服务的用户是谁?老年人是否会用这款产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用?他们使用这款产品的习惯如何?在做这些思考的时候,设计问卷、访谈和deskresearch要结合起来。有时文献所叙述的内容和真实情况不尽相同、有时单纯调研得出的结论带有所访用户的主观感知,三者互相补充,能够形成比较全面的初期思考。
比如一款辅助慢跑的app,可能许多产品经理想当然认为用户是青年人,所以在设置的过程之中都只考虑主要人群。但如果这款app应用市场是波士顿,很多用户可能就是中老年人。他们慢跑需要什么辅助、与年轻人有何异同,都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调研。
再比如我自己使用smartwatch类的产品,喜欢的是可以准确监测步数、接收消息快捷回复。我的爸爸妈妈就很关注健康指标的监测、关注身体一些疾病的早期发现,甚至不希望收到过多信息的打扰。刚开始给家里买智能音箱,爸妈都觉得没有用,但渐渐听新闻、听歌、逗音响玩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老年人使用产品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每个功能都探索,而是可能只用到产品的1%功能。但在其余的99%之中,未必他们不需要,而可能是不熟悉、不了解功用。
在了解用户的过程中,用户的使用方式和习惯也会给产品设计打开新窗口、新思路,制造新的启发。
02用户定位更细致
随着寿命的提升,人们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走出家门。在北欧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我经常在街道上看到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戴着随身听出门买菜。日本地铁上也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手提公文包出门上班。我认为看到越来越多老年人、残障人士出门,是社会基础建设和产品设计完善的一大标志。
这时会有一个现象,也就是60-90岁的用户,我们都叫老年人,但他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定位其实是极不相同的,尤其是电子产品的设计。60岁左右的老年人虽不是互联网陪伴下长大的一代,但对于产品的操作方式基本熟悉,但80岁左右的老年人可能就对此很陌生了。当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不要只一概而论【老年人】,要更加细化思考这些老年人的特征、具体的人群。
03避免假设
对于UXUI和产品,成熟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认知,总结成体系化的知识系统。这种知识系统是支撑人因设计的科学依据,但也有可能成为阻碍设计人因化的绊脚石。在为老年人设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恰恰是适当打破这些假设。最简单的,当我们看到scrollbar,我们知道是要上下滑动出现新内容,使用苹果电脑的时候,我三指左右滑动切换屏幕完成工作,而我外公在旁边就会不断发问:“你在干什么啊?为什么屏幕换掉了?”对于单、双、三指在手机界面的操作,他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会了,但还是有点懵懵懂懂不能很好地使用。
不要为老年人假设,在细节设计方面尤其如此。
04选择最恰当的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是依据用户使用方式和习惯来界定的,也要依据经验和规则。通常来讲,老年人居家时间较长,接触电脑的机会比较多,看大字体也相对更轻松。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要格外注重Pad和Web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很多产品的Web端非常难用,排版间距都较为混乱,有些功能还必须手机才能使用。我外公经常满心欢喜坐在电脑前刷商品,最后却被迫拿着放大镜打开手机。
05注重通用性设计
很多产品在设计时都有顾虑,我们如果做的特别老年人友好,每一个步骤都指导,会不会很赘余?对其他主体用户会不会造成干扰?如果我们把字放大,会不会影响界面美观性?我认为这些考虑都有道理。而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能够考量的恰恰是如何让一款产品惠及更多的人。解决的方案不是出一万个版本,而是通用性设计(UniversalDesign)。
其实思考一下产品诞生的初衷,当我们都喜欢用短视频记录生活,于是抖音成为我们的聚集地;当我们都喜欢吃吃逛逛,把自己打卡的有趣店面推荐给大家,于是我们在大众点评、yelp和tripadvisor上评分互推。
热爱分享的一群人在instagram上记录生活……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产品正是聚集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们,而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本身是多元的个体寻求共鸣、走向融合的过程。一款产品能让这么多不同的人抒发自我、感到愉悦,或是帮助生活中的某些小场景,难道不是一件奇妙而有趣的事情么。所以通用性设计在我眼中,与求同存异、尊重包容有相同的本质。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用app划分群组、隔离人群,反而是应该鼓励和促进这种包容和共融。
说完立意层面的,再来说细节。我的观点与夏冰莹小姐姐对于残障人士设计的想法相同:一个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更好用的设计,也将惠及更多的人群——一个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友好的设计,也将使更多用户受益。当常用的功能可以更方便地调取、界面更加清爽整洁、按钮的大小符合规范不会误触让我左右横跳、当交互方式更加易操作……每一条对用户使用产品来说都是飞跃般的提升。
当然,不免还是有些例子中存在冲突:某些功能对老年人友好、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无必要、甚至有些负向感受。比如我爸爸的手机字体就大两个号,一条短信我要好几屏才看得完;奶奶看视频需要开很大很大的字幕,但对我来说遮挡了一部分屏幕,看不清底部的图画。在这种时候,我认为产品设计需要为用户提供选择的可能。最简单的,比如字幕的大小调节,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适配。
06考量设计的细节
当我们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反应灵敏的时候,其实很多设计的缺陷会被隐藏。我之前做过一次小手术,手指没有力气按键,就感受到了设计细节带给我巨大的便捷。护士给我的按钮是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按钮,很大,跟下图微软Xbox的这个类似。只需要平时按钮1/10的力气就可以按动,呼叫护士。当我需要喝水、需要换药,我不需要聚焦自己的手指或者用力按压,很轻松就可以获取帮助。
在这之后,我在生活中又逐渐发现很多设计细节上的巧思。比如日本电梯会语音播报楼层,我家小区的线性花园有刚好够两个轮椅并行宽度的走道,在尽头还设置了轮椅的转弯道。这都是我从前没注意过的。与之相反,如果在坡道尽头有一级大台阶,现在的我是可以一脚跨过去,之后腿脚不便的我呢?现在的10s验证我能够迅速反应并且作出答复,50年后年迈迟钝的我呢?
为老年人设计更要强调“极致”和“止于至善”,方方面面都要覆盖到,任何一环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流程不完整、用户的行为无法完成。
07改变从今天开始
说了这么多,很多产品能有财力和社会责任心去考虑适老化设计,本身应当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和产品了。船大了难掉头,可能反而会难以覆盖到方方面面。完事开头难变成最大的问题。
这个方面我的建议是从细节开始改变,直到影响产品的决策。
针对电子产品来说,微小的改动,可能从产品的UI界面开始,修改色彩的对比度更易读、让按钮的尺寸更容易点击,单手操作更方便;继而向UX转变,用户流线设计更简洁,在引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用户使用的便捷性;最终在产品决策初期,就将老年用户纳入考量范围。
针对提到的“非交互”类型产品来说,可能是一点点细节的提升。比如附加装置的结合,使原本不好用的产品变得好用,而不需要全套扔掉重新购置。
产品适老化是一个对全社会都有意义的命题。我们都会变老。大程子的视频里谈到过:“残疾人并不希望成为别人的累赘、或是寄生别人去生活。”我想老年人也是如此。独立生活是任何一个人都应有的权利,许多幸福感也源于此。作为今天的设计师,我希望延长人们享受生活的期限、增加享受生活的方式。让老年人并不再是狭义上的“弱势群体”、被帮扶者,而是拥有独立生活娱乐能力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