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接连暴雷,被非法集资陷阱捕猎的老人们陷入绝望
作者:   来源: 陕西法治网  2021-02-18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持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渐提高,老人对优质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迫切,养老院也在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养老领域发展得欣欣向荣。但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其中也包括一些证件齐全的养老机构。

 

  养老院接连暴雷

  在某市,70多岁的陈大爷接到养老院业务员李某的一张传单,开始,陈大爷有自己的养老规划,没指望孩子养老,打算到了年纪再去住养老院,他和妻子也去考察过四五家养老院,没有满意的,只能作罢。

  2015年前后,业务员李某开始进入陈大爷的生活,每周都到公园看他下棋,时不时送些水果到陈大爷家里,并说:“您的儿子女儿不在您身边的时候,我就是您的儿子,就是您的女儿。”

  这样,陈大爷对李某也不再排斥,对李某提出到养老院实地考察也答应了。

  在此后,陈大爷对养老院有何不满,李某也是全方位服务,他的犹豫也彻底消除,把积蓄11万养老金全部投进养老院,因为该养老院规定,预存11万金额以上不仅拥有优先居住权,床位享7折优惠,还能得到一本红色外壳的“永久居住权证”。

  该养老院说:“依据不同的投资金额,养老院的服务等级不同,投钱越多,床位费的折扣越高,如果不入住养老院,这笔投资就是床位的预定金,还可以定期分红等等。”

  投资以后的老人有两张卡,“老年服务卡”可以让没有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一个月免费吃住7天,红利会打到另一张卡上,如果到期继续投资,还能得到几百元的补贴,可以在医疗室做理疗,还能在小商店购物。卡上没有银联标识,不能支取,但老人几乎没有动过里面的钱,而且追加投资的老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他们看到养老院大门上挂着“派出所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照片墙上还配有相关部门领导的照片。有的老人甚至后悔没有早点来。

  老人似乎天然地被屏蔽在所有公共信息之外,早在前一年,邻市接连出现养老院“暴雷”,上万老年人受害,涉案金额十余亿元的资讯爆出,一位老人刚签下该养老院的第四份合同,有人还在亲戚的介绍下投资了20万。

  年轻时贷款买房,老了以后将房屋抵押给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由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支付养老费用,从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衣食无忧,这是国家推行“以房养老”试点的初衷。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做着“非法集资”的事情,将老人的房产和财产卷席一空。

  北京的王阿姨认识了一位自称“以房养老”的项目负责人赵某,对方以“低风险高利息”为诱饵,让王阿姨用房产证找“金主”王某做3个月抵押贷款,再把“贷到的钱借给赵某,3个月期满后,从赵某处收回全部本息,再用本金从王某那里赎回房产证,净赚近50万元的利息”。心动的王阿姨在赵某的指导下,签字并公证了一摞文书,最终她的房屋在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直接过户,自己无家可归。

  类似的事情在江西也发生过,江西南昌有一家名为“天地自然”的养老机构,号称要打造成江西一流的标杆养老企业,仅仅运营了两年多,就招募了几千名会员。可就在今年4月,这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一夜之间消失了,公司账户上的钱也所剩无几,老人们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最后,有人选择退出会员,不过却被对方告知,会员费无法退还,只能换成一张3000元购物券用于购买其平台上的产品。“3000”元换了几只海参和几袋大米,远远高于市场价,只能安慰自己止损了。

  北京海征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杜云峰指出,“以房养老”骗局多数涉及“套路贷”,是一种新型的犯罪,一般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涉及借款合同纠纷、抵押合同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刑事犯罪方面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和故意伤害罪等。

 

  甜言蜜语的“温柔陷阱”

  在复盘这些老年人上当的过程中,孝行君认为,老年人上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理财知识,而另一个方面则是诈骗机构洞悉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让不少空巢老人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掉进他们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

  为寻找一个称心的养老机构安度晚年,老人们常常需要“货比三家”,有的老人甚至不远千里到现场感受养老院的服务,考察养老院的环境。为了能让老人掏钱,一些养老机构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

  一些养老机构为了让老人深信不疑,常常在老人身边玩虚假温情的套路,他们利用当前老人大部分空巢、孤独的社会现状,大打“感情牌”,甚至会有一些业务员为老人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下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日常起居等等。久而久之,业务员就弥补了老人缺少子女关爱的遗憾,和老人感情升温后,他们常常会认老人做干爹干妈,或者以年轻人压力大为由以博得老人的同情,让他们“支持”自己的工作。

  还有一些养老机构企业负责人会把自己包装成慈善家、老党员欺骗老人。以养老产业为幌子,一方面国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的大背景下,一些不法企业以国家养老战略为幌子浑水摸鱼;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迅速做强养老产业。但据公开资料显示,涉嫌非法集资的高端民营养老机构成为了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为此,这类机构开业时会专门邀请政府工作人员出席,并将开业的照片挂在企业大门和企业网站的显眼位置,让不少受害老人深信不疑,老人住进去之后各种套路,“会员制”、“折扣卡”等等,让老人应接不暇,负责人只需等到时机成熟后捐款跑路,在一些案例中,甚至有些骗子跑路前夕还在举办年会,诉说自己对养老事业和慈善事业的热爱。

 

  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避免非法集资的陷阱?

  老人因为投资养老院存款全无,老人因为“以房养老”无家可归,老人因为养老院所谓的“投资分红”而跳楼自杀,这样的行为在近几年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身边的老人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呢?

  首先,民营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拿地难、融资难、补贴难”等发展瓶颈,他们的负责人集资一开始也许并不是为了跑路,而是想借老人的钱进行融资驱动,然后反哺到养老机构,在融资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造成破产。

  所以,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集资型养老机构应采取金融监管,应定期查看养老院的股权变化、经营账目、资金往来等。应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针对融资难问题,应鼓励金融机构从抵押担保、创新信贷等方面入手,让正规的民营养老机构不再融资难。

  其次,应加大防骗知识的宣传力度,正如上文所言:“老人似乎天然地被屏蔽在所有公共信息之外。”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等,甚至有的老人连电视都很少看,他们在骗子循循善诱精心策划的高明骗术下,不知道外界已经有无数老年人为此后悔不迭,仍然前仆后继的“上了贼船”

  所以,基层政府和社会爱心组织应加大对防范“非法集资”诈骗相关的宣传力度,及时让老年人了解骗子的骗术。

  最后,老年人自己要有防骗意识,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不要占小便宜,不要被骗子的甜言蜜语所蒙蔽,成为骗子的捕猎对象。

  所以,作为儿女,要多多陪伴家里的老人,让老人的寂寞少一点。老人随着衰老、生命力的流逝,认知水平的下降,陪伴他们的只有我们和抗日神剧以及那些老旧的磁带。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更好一点,毕竟他们也曾那么强壮和聪明,为我们铺路,才有了我们的现世安稳。

  一个老人可能会老死,可能会病死,可能会死于意外,但有的老人死于欺骗,而欺骗他的是他寄托人生最后希望的养老院,才是真的让人绝望。当他们被人用轻巧的诡计骗走几十年的积蓄的时候,只能心力交瘁甚至自杀,让人心生恶寒。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