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即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口的主体。“60后”的老人们有着更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也对健康安全、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等方面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普惠性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北京市为例,老龄用品市场和养老服务市场都存在着较大刚需。可是,目前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足和成本过高之间的矛盾,没有激活养老的消费需求;没有足够的设施总量,让运营变得困难,无法实现普惠性养老;缺少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也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驱动前进;养老消费的重点领域像健康服务、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康复辅具、老年文化创意等发展缓慢,金融服务也无法支持拉动养老消费。
根据以上问题,要做到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为先,重点提高普惠性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合理引导老人消费,激发老人的消费潜力;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消费,让消费场景多元化。推广经济适用、技术可靠的智慧应用场景来促进智慧养老和智慧健康消费。
其次,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村)的共同体建设。退休后的城镇就业老人其退休工资和社保是由银行直接发放,没有与社区建立相关制度联系,逐渐游离于社会治理之外。另外,那些随子女迁移到新城市生活的老人由于人户分离、医保无法异地结算等因素,无法充分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务,这些现象让老人们产生了普遍性的焦虑。文化建设不仅能实现老人的身心健康和代际和谐,也能最有效经济地推动老人融入社会,实现老有所为。针对当前有关老人的政策里面关于他们的文化、精神、教育和社会参与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的现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创建文化氛围,让老人和社会群体间的纽带重新建立,使老人重新感受到组织的归属感。
还有就是要加快数字新基建在养老服务领域应用的步伐。要充分考虑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现状,大力建设养老服务领域的数字新基建。加速上线一批投入不大、技术成熟、见效快的项目,充分拉动有关康复辅具和智能产品的产业化运营,打造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老龄科技产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让应用场景落地。例如,为适应公共卫生的应急要求,要对养老机构的物理空间、设施设备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更新;还要完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统筹平台,实施实时监测;如果能确保隐私和数据的安全,可以开放信息共享。各级民政部门和其他部门也可以共享使用相关数据,让政府购买服务凭借应用场景技术的普及带动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统筹资金、技术和政策,打造出老年健康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老年健康科技领域的世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