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将“一对一”关爱失独家庭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扬州市6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有1107户,引起孙建成等10名市人大代表的关注。他们在今年年初的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议案,建议给“失独”家庭更多地关爱,让他们有“精神赡养”。日前,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答复。
 
  议案关注
  更多地关心帮助失独家庭
  孙建成认为,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子女伤残、死亡,给这个家庭带来亲情、经济、养老等方面不可弥补的损失,亟待社会更多的关爱。他们与一般的“五保户”还不一样,他们是对执行国家政策作出过贡献的,如今家庭遭遇变故,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
  孙建成等代表建议,要充分重视对失独家庭(包括伤残)这一群体的关心、帮助和扶持。“各项优抚政策要首先向失独家庭倾斜、优惠,尤其是在就诊、优先入住养老院等方面,让他们安度晚年。”
  “还要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志愿者作用,做好失独家庭的心理慰藉和情感交流,让失独者尽快走出阴影。”孙建成等代表建议,对农村失独家庭(包括伤残)应尤为重视,保证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因“失独”而大幅下降;对失独家庭和病残儿家庭一旦确定,符合规定的应尽快落实再生育政策。
 
  数据统计
  扬州失独家庭有1107户
  62岁的刘梅(化名)是江都人,3年前独子小王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刘梅从此陷入了无休止的痛苦当中,用她自己的话说,“心里那道坎永远也迈不过去”。
  “每年过年,看到人家都欢欢喜喜一大家,心里就很悲凉。”刘梅说,越来越感到失落,这时特别希望能有人问候一声。
  家住市区兰苑小区的老苏也是名失独老人,5年前,在广州工作的孩子因为操作失误被卷进车床而罹难。现在,提起孩子,老苏仍是一会笑一会哭。
  “感觉他好像还在身边。”老苏说,自己一辈子收入也不低,但不知道老了走不动了该怎么办。
  像刘梅和老苏这样的群体就叫“失独老人”,他们大都60岁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他们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有1107户,失独老人1837人。
  记者了解到,失独家庭更需的是精神慰藉。孙建成代表形象地说,与物质帮助相比,在他们老了之后“扶一把”“聊一会”更重要。
 
  部门答复
  物质补助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
  市民政局和市计生委日前对议案作出了答复。
  答复透露,今年是居家养老工作推进年,在做好为老服务的同时,优先保障失独家庭老人。从2013年1月1日起,按省规定,扬州市又将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别扶助金从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提高到400元,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从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提高到500元,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
  针对农村失独家庭,主要依托农村关爱之家和乡镇敬老院,在为老服务政策上把失独家庭老人作为保障重点,确保失独家庭老人优先入住、手续从简,不需要监护人签字,直接由社区(村)介绍入住,相对集中,让他们“抱团取暖”,安度晚年,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扬州市还将广泛实施“生育关怀行动”。按照《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独生子女死亡或确定为病残后,其父母如处于生育期,准备何时生育就可以生育,无需进入申请审批再生育程序,人口计生部门将积极主动为其做好优生优育相关服务。
 
  精神关怀开展一对一心理救助
  民政部门在答复时还透露,将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今年,民政部门将培训200名社区工作者,重点强化社区工作者心理慰藉工作的能力。同时,积极与扬州大学取得联系,不仅把为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制定“一对一”的心理帮助辅导制度,对失独家庭开展“一对一”心理危机干预救助、节日慰问和亲情手牵手服务,聘请心理咨询师与所在社区共同组建心理危机干预救助团队,切实帮助其解决心理、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失独老人”在交流中走出封闭。
  同时,协调社会其他单位和团体组织,帮助失独家庭招募社会儿女,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兵儿子”“大学生子女”等系列亲情活动,定期上门,经常联系,和老人们谈谈家常,开展亲情慰藉,为失独老人做到“空闲有人陪,家务有人做,困难有人帮”,真正让失独老人不再孤独。
  市计生部门在答复时透露,将倡议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帮助失独家庭的成员树立信心、重塑人生;探索建立专门志愿者队伍。“失独家庭的父母最缺少的是来自于子女的亲情关爱,呼吁广大计生志愿者走入失独家庭,帮助失独父母自助助人,重燃生活希望之火。”
 
    (来源:扬州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