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得不到陪伴,情绪由谁纾解?父母退休后,在家无事可做,如何让他们过上休闲幸福的生活?家里的老人想学靠谱的养生知识,去哪找老师教?儿女在外工作,父母的日常饮食、疾病照料等需要哪些保障……一直以来,如何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都是青年关注的话题。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相关社会事业面临很大压力。如何将老龄化危机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卫健委主任马秀珍带来了“加快发展普惠性老年教育”的建议。她认为,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推进积极养老,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手段。除了“老有所养”的物质保障外,还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教育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大部分低龄老年人还可以成为老龄人力资源,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马秀珍说。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2019年《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文件中,都提出了发展老年教育。
马秀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但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且地区、城乡、覆盖对象等方面明显不均衡,普惠性低,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和“光上学不毕业”现象同时存在;政策制度粗疏化,以引导为主,没有约束力,缺乏相对完整的部署和要求;现有老年教育福利性色彩较多,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少,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主管部门不统一、不明确,资源分散、错位;师资缺乏且专业性不高;课程设置不丰富,以休闲、健康为主,技能培训少等。
马秀珍建议从积极养老、终身学习、老龄社会治理等角度出发,加快发展普惠性老年教育。“首先,健全老年教育发展相关政策制度。一方面改进目前教育、文化、民政、老龄等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理顺机制,集中统一调度资源;另一方面,完善老年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员管理等标准体系。”
此外,大力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并重点向社区、农村等基层倾斜,注重均衡性、普惠性。激活各方面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如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办老年教育,允许民间资本、民间社团参与老年教育并获取一定利润,探索“医养教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马秀珍还表示,可多方充实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推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老年教育师资队伍,重点考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让有能力的老年人充实到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中,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老年人,在老年群体内部形成自我管理、互助教育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程设置方面,马秀珍认为,应根据老年人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健康状况等不同情况,分层分类设置适合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休闲文化、健康养生等内容之外,加强老年人职业技能及科技工具、法制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让有余力的老年人通过接受教育成为新的人力资源。
“我们可以用互联网技术助力老年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评测,把握老年教育需求,逐步实现精准服务;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发展适合老年人的线上教育、远程教育,加大线上教育资源供给。”马秀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