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会”仍在按部就班推进之中,但对于保险业而言,今年的“两会”核心词已经出炉,没错,就是“养老”。
“两会”委员代表的提案建议多与“养老”相关;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处提及“养老”;银保监会、发改委在国新办相继召开的发布会中,“养老”也是重点词汇之一。
这样的紧迫感自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已经是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导致的争议也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对于未来的焦虑。
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有焦虑的地方就有生意,养老!养老!养老!俨然已经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和机会之一。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91万亿元,预计2022年达10.29万亿,期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万亿蓝海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而近期,各方围绕“养老”所展开的探讨,也已经基本勾勒出顶层设计,乃至各利益相关方对于这一重大社会议题的定性,并提出解决方案。
从中可以看到,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对于“老龄化”这一问题的严峻性认知是高度一致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银保监会来说,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也已经是重点工作之一;而对于各利益相关市场主体而言,态度也相当积极,但困惑也依然存在,依然在期待政策的支持,他们关心的重点在于产品,在于税收支持政策,在于三支柱间的衔接转换贯通,也在于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其映射的现实是,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结构失衡严重,第一支柱一枝独大,第二支柱是短板,第三支柱还只是一棵幼苗。以美国为例,其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10%,第二支柱占比61.9%,第三支柱占比28.1%。而截至2016年,我国第一支柱占比74%,第二支柱占比23.1%,第三支柱占比只有0.29%。
而要想解决这种结构失衡问题,构建更强大的养老保障体系,则需要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更加周密的顶层制度设计,打破“三支柱”之间的利益藩篱,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筹资效率,保障各相关行业的公平竞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