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个形容词。而当它以一种“动词”的形态,片面地占据老年人的心智时,健康已然成为一种病态的思维和消费方式。
“我妈一年买了十多万元保健品!”、“哪来3万元借条?买保健品的欠款”、“健康染发水,9000多块!”……近日记者采访中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沉浸于“健康养生”的生活理念之中,忘我消费、过度消费。他们动辄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为天价洗发膏、营养品、理疗等商品及服务埋单。
健康的名义,无疑正在剥夺这些老年人的理智。更令人担忧的事,他们深陷其中却不能自拔——明知这些商品或服务超出常规产品价格几十倍、几百倍,却欣然接受。而一旁的儿女,经过一番劝说或争执之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坑”“被骗”。这些背后的缘由着实令人深思。
无可厚非,从商品市场角度来看,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有着天然的弱势。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下,老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面对各类科技加持的新产品、新疗法,很容易相信销售人员信息的诱导。加之,老年人自身对健康和长寿的急切需求,他们频频跳入消费的陷阱,也不足为奇。
而另一端的商家,他们大都在利益的驱动下,以情感链接老年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不少老年人家中都有专门保洁员,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理发、洗澡等,还时不时请老年人一起游玩、吃饭、看电影……这些看似月嫂、保洁员性质的服务人员,很多都是保健品行业的从业者,她们提供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城区一位老大娘说:晓黄(保健品推销员)可是比亲闺女还亲,隔三差五地来帮忙做饭、打扫卫生,陪我们聊聊家常。“平时买她点保健品是应该的,她们公司出了什么新的产品,我都愿意尝试。”
也正因如此,保健产品背后的附加服务、情感链接,让商品的成交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在我们看来这些“十恶不赦”的推销员,在老年人心中成了可以依赖的“孝顺儿女”,在街坊邻里的嘴里成了“好典型”。
当然,这并不是普遍现象。很多老年产品的成交还是在店铺里或者网上进行,并没有这么多额外的服务。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如今老年人消费市场,销售人员大都以情感链接的方式,走进老年人的心里,获得信任感、依赖感。正如一位老年产品销售人员所说:“老年人的钱最好赚了,只要和他们聊得开心了,服务到位了,成交是迟早的事儿。”
无可厚非,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老年人信息渠道的狭窄,无疑让他们处于买卖双方的弱势地位,很容易成为“被宰”的对象。而与此同时,由于子女大都忙于工作,陪伴、沟通的缺失,让他们需要情感慰籍。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两个特点,以利益驱动下、情感链接,在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运筹帷幄。
如今,中国的老年人口已达2.6亿,老年人消费市场也将是万亿级蓝海市场。希望,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进来,提供更多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丰富老年人生活和娱乐,净化消费环境。相信,在商业的力量下,老年人消费市场将不断完善,摒弃各类“凡俗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