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困局,已成为各国公共政策的焦点和优先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3月20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分析人口对经济的影响,要关注两个重要的转折点。
他认为,第一个转折点,是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开始负增长,会对供给侧产生影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第二个转折点,是总人口到达峰值后进入负增长,将更多地带来对需求侧的冲击,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蔡昉谈到,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需求产生以下负面效应:
一是人口的总量效应。人口即是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口出现负增长,消费也应该是负增长。预计在2025年,我国会出现人口峰值和负增长,而在此之前,人口增长会越来越慢,这显然不利于促消费。而未来内需作为经济发展更为仰仗的部分,若消费不能实现相应地扩大,会对发展带来很大制约。
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老年人的消费力和消费倾向都是下降的。同时,老龄化还会影响其他部分的人口,首先表现为新生人口数量和青少年数量逐渐减少,这部分人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长。此外,对于中间这部分劳动年龄人口而言,老龄化的加深,也会使其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社保的支出。总体来看,都不利于消费的扩大。
三是收入分配效应。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也就是说,那些增收的低收入群体或者中等收入群体,会倾向于将更多的增加收入用于消费。若保持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情况,那么高收入人群手中的钱无论怎么花都花不完,其消费倾向会降低,产生过度储蓄,同样不利于消费增长。
基于此,蔡昉建议,从需求侧来看,尚有很多潜力待挖掘。当然最大的潜力还是居民的消费潜力。实际上,我国的消费增速连续多年快于GDP增速,因此这部分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从供给侧来看,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替代过去已经消失的人口红利和传统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