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了‘社会服务’章节,新法要求鼓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这些服务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都已经走在了前列,红星社区和大驿坝社区已经办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银发食堂,天立社区已经建起了1000多平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下一步我们将在开设更多的为老服务项目。”红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敬书如数家珍般介绍了街道开展的为老服务项目。
据悉,红星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6342人,占户籍人口的15.9%,老年人队伍较为庞大。多年来,红星街道积极开展对老年人的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敬老活动,使辖区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进一步营造了红星街道良好的尊老敬老爱老氛围。
老有所依
多年来,街道以多种形式为辖区老人送温暖,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
街道坚持在春节、七一、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假日看望、慰问体弱多病、生活困难的老人,为高龄老人庆祝生日、为空巢老人举办邻里团圆宴等,把尊老爱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办好事,办实事上。8个社区均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不定期组织医生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通过健康体检,对老人健康状况有了全面掌握,让他们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让老年人体会到老来不仅有儿女可依,还有党和政府可依靠。
老有所养
街道将将“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大驿坝社区65岁的“三无”老人陈茂光几年前就享受了低保,老人说:“今年政府又给我提高了标准,一个月320元钱。”对于年轻人来说,320元可能一天就花完了,可对他自己而言,这是一份保障、一种依靠。目前辖区内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达758户1641人,年发放保障资金380余万元,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达22户24人,年发放保障资金2.48万元。
街道在红星社区专门组建了“夕阳红互助养老协会”,以热心老人家庭为主要载体,依托小区建立了20多个“互助养老点”,通过配备活动器材和设施,打造互助养老场所,实现了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向具有社会化性质的“互助养老”新模式的转变,社区成为泸州市居家养老示范点。社区还开设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银发食堂”、‘爱心洗衣房”、“24小时平价诊所”、“银色拐杖”、“敬老爱老志愿服务”等公共为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主要为空巢老人及白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白天安心养老的场所,其中就有针对辖区内80岁以上的33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老人推出的“银发食堂”服务,走得动的中午就到社区吃饭,不能走的十位老人,由社区派人送饭上门。今年4月大驿坝社区已成立第二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在未来两年,街道的其他6个社区都会建立起“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孤独感,根据老年人的特长和身体状况,街道红星艺术团成立了健身队、腰鼓队、木兰拳队、太极拳队、舞蹈队、交谊舞队、民乐队、羽毛球队等9支老年文艺活动队伍,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汇演、合唱比赛、书画比赛、健身操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老人展示特长、发挥余热,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幸福感。红星街道居民雷定翔说:“我们都是一些热爱文化活动的爱好者,原来都是分散的,自娱自乐,现在参加了红星艺术团后,在一起交流,互相切磋,结交了朋友,大家都很高兴,很开心。”红星艺术团的舞蹈队还经常代表红星街道参加市、区各种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老有所乐在他们身上尽情体现。
老有所为
街道艺术团成员由建立之初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人。以美化、优化、净化社区环境为抓手,社区老年朋友自觉担当文明劝导员、卫生监督员、健康宣传员、义务保洁员等,积极参与到各种服务中来。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工作中、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大驿坝社区蓝色奥韵空间小区的老人自发创作了“绘画之家”、“幸福家园”、“盛放年华”等多种主题的书法、绘画、剪纸等100余幅作品张贴在8个单元楼道里,打造“楼门文化”,不仅有效治理了“牛皮癣”,清洁美化了楼道,也展示了老年人的才艺,增进了邻里关系,昔日的“牛皮癣”如今变身为靓丽墙。他们还兴致勃勃地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街道的发展,发挥他们的余热,为红星发展添砖加瓦。
为老服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尊老敬老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星街道将继续广泛开展各项优待优惠老年人活动,从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最关心的问题、最喜爱的活动入手,真正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献爱心。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坚持下去,发扬光大,使敬老爱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唱响红星文明旋律!
(来源:泸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