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养老保障的负担之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压力之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之大,养老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远,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老龄化占比上升给养老金制度带来三方面影响
“目前我们国家养老金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另外一个就是退休人口也非常庞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王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龄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全部人口中的老年人更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老龄化对养老金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老龄化反映的是总体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于个体而言,通常也意味着预期寿命的提高。平均而言,人们会比自己的父辈、祖辈更长寿。这样一来,为老年阶段筹备养老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防范“人活着,钱没了”的长寿风险。
第二,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而言,人口老龄化与制度老龄化密切相关,通常意味着参保者退休后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延长了。在不改变最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以及待遇发放标准的情况下,会增加制度负担,可能引发制度收支不平衡问题。
第三,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居民对年金保险的需求将增多,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养老金。
重点发展第二、第三支柱
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解决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收入保障不足的风险需要充分调动、协调各方资源。
在董登新看来,除了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要大力发展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改革有两项,一是要把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完善起来,二是要尽快延迟退休,退休过早的话,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两项改革,是缓解养老金压力最重要的对策。
在王雯看来,为了更好地适应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需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首先,合理确定第一、第二、第三支柱提供老年收入保障的边界和定位,发挥第一支柱“保基本”的作用,处理好地区间养老金收支不平衡、新业态从业者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比例较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时、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
其次,支持、规范、引导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发挥其灵活多样、丰富老年收入来源等作用。将合格投资品引入家庭及个人的储蓄、理财规划中,引导居民长期投资、长期持有相关产品。
养老目标基金大有可为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9日,全市场的养老目标基金数量达到了104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达531.78亿元。
应如何看待养老目标基金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董登新看来,目前养老目标基金,它只是普通的公募基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支柱,希望养老目标基金早日地纳入第三支柱。
“我国养老目标基金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其具有的长期稳定投资、匹配个人生命周期等特点使其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较好,对于丰富第三支柱产品种类,适应不同居民需求特点意义重大。要适当减低管理费、坚持长期评价理念、纳入税延范围将有助于养老目标基金的发展。”王雯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