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访谈
张瑾: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作者:   来源: 中宏网  2021-06-04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日前,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张瑾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结合《决定》精神,您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怎么看?

  张瑾:人口老龄化是谋划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国情。由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的变迁,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未富先老、边富边老”等特征,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111日,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分别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公安部《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截至202012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女孩474.5万人,占47.3%。若将该数据视为生育人口数量,便创下自1962年以来的新低。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如果新生人口数量不及老龄人口增减数量,将出现创新动力逐年减弱、劳动者数量减少、消费能力减弱等现象,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合力”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预期寿命和生育率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是不可逆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40岁左右,20206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生育率也是下降的,我国人口发展正在经历重大转折,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化和少子化特征,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更替水平,远远低于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代表健康长寿、并不代表着社会老化,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老有所养的银发经济的发展,也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首次在党的全会中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也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宏网记者:您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国际经验有何研究?

  张瑾:日本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90年以后,日本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再到超低生育率的转变,使得老龄化进程加快,2005年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到20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8.4%,专家预测到204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日本医疗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较高,同时日本有非常低的新生儿出生率,所以老龄化愈加严重。快节奏的生活使年轻人的压力增大,导致年轻一代逐渐陷入到“低欲望社会”的环境中,与结婚和生育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日本树立了自立支援的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制度、介护保险制度、养老服务人才体系、社区综合照护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我国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社会养老中的作用,使得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护理服务市场化,打造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随着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约90%的老年人由家人照顾,但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催生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它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服务方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像居住家中的熟悉感,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与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作为整合养老资源的载体和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公寓、护理院、医院、活动中心等。在60-75岁活力老人的阶段,可以居家和社区服务为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要专业机构的照护,但退休之后的养老金的替代率大约在40%左右,所以每个人都应提前做好养老的资金准备,同时国家应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普惠养老机构的发展。

  在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贡献了60.3%的国民医药费和58.3%的药方配药费用,成为医药行业的消费主力军。对标日本,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对医疗消费和药品消费需求必然上升,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亟需医、康、养、护综合一体的服务体系,给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医养康养照护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培养介护人才系统,介护人才的培养被纳入正规教育系统,学员需学习介护所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技术层面、心理学、社会互动技巧等,上岗前需通过初、中、高级资格考试。为老年人服务的健康照护人才目前存在巨大缺口,亟需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快速落地。

  在万物互联时代,科技养老、智慧养老孕育而生,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养老导向智能家居设备、智慧养老机器人等领域迅速发展。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器人的日本国内市场规模为19.32亿日元,2021年度将达到37.65亿日元,中国智能化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未来可期。

  生育率出现下降、老龄化问题加重的情况下,全球许多国家为鼓励生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大医疗支持、提供经济补助、帮助父母们平衡家庭与工作等等。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2017年的一篇报告梳理,各国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生育奖励、家庭补贴、产假(包括母亲、父亲或父母双方)、税收优惠、弹性工作制等。全球各国的生育率情况各不相同,其中生育率较低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该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有28%的国家政府实施了此类政策,欧洲有66%的国家在鼓励生育,比例为全球最高,其次为亚洲(38%)。

  

  中宏网记者:您对应对人口老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方面有何研究和建言?

  张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要有“两手”。首先,要做好“一老”,进一步健全“四梁八柱”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经历了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转变,进而调整为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人才开发、科技支撑、资金支持、理念培养四大要素作为支撑,构建和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积极地看待老年、老年人,老年人口不仅是我国一支重要的消费生力军,也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做好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在内的养老保障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发展互助养老,鼓励和支持“抱团”式养老、旅居式养老、“候鸟式养老”、“度假式养老”等新型互助养老业态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在价格、专业化服务以及意外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引导和规范,确保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其次,要做好“一小”,即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有效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主动作为,努力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为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争取更长的“窗口期”。针对我国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国民生育意愿下降、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要实现“全面三孩”政策的目标,进而实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制定和实施与生育政策相配套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