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白天狗做伴,晚上灯一盏”的日子
合岭村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22日清晨,难得的一场暴雨把仰天蓬山淋得云遮雾绕。山下是桐庐县合岭村,差不多踩着下雨这个点,村支书李华开着自己的别克车,把雨刮器打到最大,到旧县镇上买了些毛巾和舒肤佳肥皂,点了下,正好7份,今天要去看望自己结对的7位老人。
“去看望老人,空着手不好意思。”李书记笑着说。从镇上出来约8公里,一边是翠绿的稻田,一边是潺潺的小溪,过了个弯道,路边忽然多了一排黄色木栅壳的路灯,“到了这个地界就是我们村了,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除了这块“省级”招牌,最近在合岭村试点的“三位一体”养老体系,也要在桐庐全境推广。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服务——李书记去看望自己结对的7位老人,就属于最后一块志愿者工作。
政府购买服务就像淘宝给评一样
好不好老人说了算
中午11点不到,91岁的王海娜已经坐在村老年食堂里了。按照村约规定,90周岁以上的老人,是可以在这里免费用午餐的。出菜口的窗台上,写着当天的菜单,排骨汤、冬瓜、青菜……问王奶奶昨天中午吃了什么?她不好意思地说:“很好吃,豆腐,还有的记不清了,记性不好了。”王奶奶有个儿子,今年50多岁,但不幸已经瘫痪在床多年。鉴于王奶奶的实际情况,村里对王奶奶作了一次评估,给了她每周10小时的上门服务时间。
食堂的厨师何彩玉是王奶奶的服务者,多的时候,她一顿要管20多位老人吃饭,“每天下午四五点钟,这边弄好了,都要上她家看看,陪她聊聊天,给她洗洗头发,洗洗被子什么的,她自己的衣服,是不让我洗的……”王奶奶听到这句,摆了摆手,说:“自己的衣服不好让她洗的,对不住她的。”作为服务报酬,何彩玉可以拿到每小时12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这还有个前提,需要王奶奶的充分满意,就像淘宝给好评一样,不满意的话还有被解雇的风险。
李书记算了笔账,这部分通过政府购买的服务,一年的开支在3万元左右。问他钱从哪里来?“镇里财政会支持一部分,还有就是村里‘达人’的赞助,一个在杭州四季青搞快递的老乡,说要给2万,我们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专门给老人服务的。”
银龄互助就像多了帮兄弟姐妹
串门聊天相互有个照应
这种下雨天,63岁的包水根还执意要去趟74岁的邵秋英家。还好邵家离包家不远,下几步台阶,隔一条马路,不到200米的路程。当时村里给他们结对时,就考虑到路近的因素。李书记说:“大家都是老年人了,一个小老人,一个大老人,平时有个照应,但也不能离得太远。”
去邵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午饭时分。邵秋英一个人坐在灶头边吃饭,桌上摆着昨晚剩下的芋艿、红烧冬瓜、咸菜。看到包水根来了,赶忙放下吃剩的半碗饭,“你又来啦,”转身又对李书记说,“他很好的,每天来,来了就‘姐姐’、‘姐姐’叫不停,我们像姐弟一样。”包水根听了,站在一旁憨憨地笑。
邵秋英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开饭馆,一个在开城乡公交,早出晚归,基本顾不上家里的农活。前阵子遇上高温,每天傍晚,包水根都要来告诉邵秋英,已经把自己家的田埂开了个缺口,让水流下来到邵家的田里——邵秋英的腰不好,有时候包水根还得帮忙干活。
不光如此,还有另外两位老人,也得“年轻力壮”的包水根每天去看一看,“就是去聊天嘛,看到人就好了。人不在的话,就打个电话给他们的孩子,问问去哪里了。”包水根说。
合岭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关荣说:“你现在看他们很好的样子,一开始还不要结对呢!农村里旧观念重,以为这么结对,就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孝。现在好了,大家都相互‘攀比’了,谁来得多,谁来得少。”
旧县街道的党委副书记皇甫林说:“以前形容农村老人有句话,叫‘白天狗做伴,晚上灯一盏’,现在给大家结对帮扶,每天见一面。人见得到,就能相互有个照应,还能防止有些意外的悲剧发生。”
当志愿者就像赛马一样
每年还要优胜劣汰
合岭村最近出了件“大事”。87岁的钟樟其仰面倒在了门口的水渠里,好在被正好赶去他家送电扇的钟根林碰上了。老钟被拉起来的时候,满身污秽和白酒味。53岁的钟根林是钟樟其的养老志愿者,他知道,钟樟其的酒瘾又犯了—这把年纪,每天还要到村口小店去打半斤白酒喝,3块钱1斤的那种。这次意外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不然这么热的天,晒都晒死了。”
出事的那天晚上,钟樟其吃了碗面,就再也说不出话了。中风了。他唯一的儿子在县城里打工,一时联系不上。钟根林不放心,半夜又去了他家两趟,发现钟樟其都倒在地上,然后就一个人“哼哧哼哧”把他搬回床。“他儿子后来回来了,一定要给村里送锦旗,说没有这个根林叔,他爸爸肯定没了。”李书记说。在这件事没发生之前,钟樟其的身体很硬朗,一有空就爬到海拔800多米的仰天蓬山去种些油菜、地瓜。
为啥叫仰天蓬山?意思是必须仰着脖子才能看到顶。这山就是年轻人,也要爬上2个小时才能登顶。钟樟其凌晨4点去,下午5点回来——鉴于老钟的身体情况,当时免费的政府购买服务只给他定了每周4个小时,“现在这样子,我们马上就要给他增加服务时间了。”
就在采访的那天早上,老钟的儿子去了县城,他把老爹暂时托付给了志愿者钟根林。钟根林说,“现在好些了,老钟手脚能动了。”
除了照顾钟樟其,身为中医的钟根林还要给村里几十个老人量血压,信他医术的老人还叫他开副中药什么的——钟根林曾治好过别人的中风,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当然,钟根林做这些,也不是没有回报,按“三位一体”养老制度,他现在所做的帮扶可以换成积分,在他80岁后,成为享受优先服务的重要依据。
说到这些,钟根林摊摊手,说,“谁还想到这么远,就是给别人量个血压嘛。”
当然,说易行难,这个养老志愿者也不是想当就当的,合岭村现在有47名志愿者,村委每年对他们进行考核和评比,不合格还要被解聘。李书记开玩笑说,“现在大家压力也不小,怕老人们不给‘好评’。”
玩笑归玩笑,真正给李书记压力的是全村老龄化已经超过30%的问题,“这个数据比整个杭州地区还高,所以养老问题,成了我们村最大的问题。我们村生态不错,也不算穷,但对养老问题,我们还在积极探索中。”
就在本月中旬,桐庐专门召开了一个有关养老主题的现场会,会场设在了旧县街道,意在把合岭村的做法复制到整个县境。桐庐县民政局副局长程晓华称,我们有个目标,就是“不让老人因空巢而无人照料”。
用“草根”智慧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杨蓥晖
农村养老,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从传统观念和农民手头余钱等现实情况来看,去养老院的不多,很多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但问题也来了,家里的孩子都外出打工了,谁来帮忙养老?还是自养自老?
农村有别于城市,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个村庄有家超市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是养老社会化服务?在农村,出现有钱难寻保姆、买不到服务的问题,也不奇怪。
再一个就是习惯的问题,很少听说有农村的人会去敬老院养老。这个也不难理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提过一个“熟人社会”的概念,意思是人习惯自己的“小圈子”社会,到了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以致不愿去尝试。
因此,农村的事情,有时候需要一种“草根”的智慧。桐庐合岭村的做法,就是充分发挥了基层政府引导和村民互助的作用,先是解决了购买服务市场的问题。目前这块市场不是很大,的确需要政府来支持,甚至当“娘舅”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随着国内老龄化的日渐严重,也应该看到其中商机。再是充分发挥了“熟人社会”的作用,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帮我,我帮你,氛围就起来了,自然又形成一个更加亲密和谐的“熟人社会”。用这种智慧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相信势必能推动整个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