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淄博新兴的养老模式除了被称为“虚拟养老院”的居家养老外,还有候鸟式养老、以房养老、养老社区等多种方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养老方式的多元化,这些新兴事物正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蹒跚前行。
“虚拟养老”靠互助
在张店鲁信花园,一个布置简单的房间内,摆放着几台电脑,这是淄博最早的一家“虚拟养老院”,其信息呼叫中心就暂时安置在此处。“加入虚拟养老院信息平台的老人们如果需要帮助,会直接通过电话联系到志愿者。而我们的志愿者,都是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这个模式核心就在于老人之间的互助。”该机构负责人李明秀向记者介绍,信息平台记录了老人们的姓名、年龄、病史、联系方式、子女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保证中心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人施以援助。根据计划,淄博市的所有社区都可以安装这个信息平台,在总部中心的调控下,均可及时安排人员帮助老人。
尽管距离开展工作已经过去三年时间,但该机构的大部分设计,仍停留在试验阶段。对此,李明秀很是无奈。2010年,平台软件系统研发成功,就开始在社区进行试点了。2011年,面向社会招聘服务人员。而到了2013年,服务人员两年合同期满,逐渐培养起来的体系,随着人员的离开而土崩瓦解。“当时来工作的都是年轻人,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把青春耗在这上面呢?”李明秀只能再次调整自己办“虚拟养老院”的思路,将工作人员锁定在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身上。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之间会更熟悉,更懂得如何与对方交流,这是与社会上招聘人员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在这个“虚拟养老院”里,老人们可以享受很多自己需要的服务。其中,配送的运营是最为良好的。进入信息平台的老人如果要购买某些生活用品,只需要拨打信息中心的电话,工作人员就会及时将商品送到老人手中。
目前,已经有不少热心老人在了解到这样的养老模式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张店河滨社区的许阿姨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在感到兴奋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惑:“比较健康的老人年龄都在50岁到60岁左右,但是这些人,很多都有自己需要照顾的父母,就没法志愿服务。年纪再大一点的就更不可能了。大家一听都觉得是好事,但未必都参加。现在我走访了20户了,有五六位老人愿意加入。这件事,真正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候鸟式养老何时能“组团”
所谓候鸟式养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冬天到南方去,夏天到北方来。老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像候鸟一样在南北两地迁徙。据了解,淄博老人南迁过冬现象早已经出现。这些老人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下,生活能够自理,而且不用帮着子女照看孩子。相对一般游客,他们更关心租住地的医疗、购物和居住条件。“2009年和2012年,淄博曾经有组团做这项业务的,分别是将老人送到海南和龙口市进行异地养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过多久,这两项活动都停止了。”22日,采访中,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也有老人去异地养老,不过基本都是自己找地方。
除此之外,和老年公寓等单一养老机构相比,养老社区作为集对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养生、文体娱乐、老年大学、休闲旅游、老年住宅等多类设施、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养老综合体,目前,在淄博也崭露头角。2012年正式启动的高新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叫康复中心,但按照计划,中心建成后将会分为老年大学、老年公寓、医疗康复、老年会所四大功能区域,具有养老社区的基本功能。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