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产业 > 动态
老博会分论坛在蓉举行,大咖云集共话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新未来
作者:   来源: 封面新闻  2021-09-18


  917日,作为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养老服务业暨养老产业博览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场分论坛在成都举行。多位政商学界代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负责人出席分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统一标准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深入探讨养老服务标准化与人才队伍建设

  在上午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与人才队伍建设分论坛中,河海大学教授、老年保障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静发表《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培养及时间银行模式探索》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李静表示,养老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养老服务的人员却显得不足,供需矛盾出现后,志愿服务介入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形势逼着我们应该推进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做公益、存时间、享服务。”

  针对“时间银行”该如何持续发展,李静认为有是三个着力点。第一,多维度促进。“最终目标应该是以服务换服务,让整个的志愿文化、志愿氛围形成了以后,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用物资去刺激。”第二,以无偿的志愿服务撬动有偿的个性服务,即用无偿的服务去撬动老年人的需求,让他愿意掏钱来购买个性化的服务。第三,统一标准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全国不同地区要实现个性发展,因为需求层次、需求内容、需求水平不一。”

  天津市养老院原院长孙兆元就“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这一主题发表讲话,他认为,2013年是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元年。孙兆元进一步介绍道,随着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元年的发展,养老机构质量迅速地提升,标准也层出不穷。“2017年出台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就明确了养老服务质量的基准线;2018年出台的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明确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等级线;今年出台的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是明确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红线,这三个标准是相互支撑,各有定位。”

  北京大学副教授谢红发表了“老年照护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演讲,谢红认为在老年专业人才的教育当中,不是一个光把培训做好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化建设的问题,如果不把后台的人事管理和相关的人才库的建设和储备做好,那么这个行业的人才永远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同时,谢红建议,既然对于未来养老想要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那么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就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不管是从学校的教育出发,还是基于岗位的培养,都要形成标准化的企业性培训和区域化人才的共享机制,最终才能解决将来长期的养老照护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十四五”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战略机遇期

  重点聚焦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在下午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分论坛中,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研究部主任郝晓宁发表了《医养结合及其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并表示医养结合工作经过从2016年试点到现在,这五年时间里有比较明显的进展。“首先医养结合涉及到的几个部门的合力在不断地形成,还有智慧化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的高效,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

  寸草春晖养老机构董事长王小龙介绍了目前寸草春晖融合式养老的模式探索。“融合是基于在地化的原则,以位置嵌入、功能相容、服务整合为特色,打造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有机融合的资源平台,形成个人、家庭、社区和机构等多元服务供给的有机联合。”同时,王小龙分享了企业团队的搭建,智能化的思考与实践,医养结合的机制构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四川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罗亚玲分享了题目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罗亚玲回顾了四川省老年群体以及农村老年群体的显著特征,以为四川省农村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

  据罗亚玲介绍,四川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和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比重远高于城市。“根据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四川省7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当中,农村失能和半失能率为81.4%,城市为53.8%,差距悬殊。”

  除此之外,罗亚玲还表示,“十四五”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一是要解决基本生存养老保障问题;二是必须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三是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希望;四是要重点解决农村的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尤其要重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养老、救助、助残相结合,养老城乡协同。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