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居家老人吃饭成了一大难题。老人不仅要吃得安全,同时也要方便、满意。本县老年助餐点的投入运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居家老人及周边地区的老人,也使得老人家属放心。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3个老年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上午10点多,西门北村老年助餐点里,已陆续来了几个老人,一边吹着空调,坐等开饭。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菜单:红烧肉4元,鸭腿4元,肉圆3元,花菜2元,青椒2元,素鸡1元……坐在一旁的黄阿姨说,这里每天中午10点半开饭,自己一般吃一荤两素,再加一碗汤,七八块钱就能打发一顿中饭,比较实惠。
10点半左右,老人陆续来到助餐点,排队签名。助餐点负责人、西门北村党总支书记季荣娟告诉记者,老人吃饭签名是为了防止非老年居民来“蹭饭”,因为这里属于非营利性经营,多少钱买进来的菜,多少钱卖给老人,不算油盐酱醋和加工费用。“这种优惠只有老人能够享受。”
“这里菜不错,每天换花样,也挺卫生,服务也好。”“我们老人比较喜欢吃清淡一点的,这里的菜口味正好,我们都喜欢吃。”老人们一边吃,一边说着。
“最主要还是方便。”黄阿姨说,自己一个人住,烧饭很麻烦,烧多了吃不掉,烧少一点,也还是要开灶头,煤气和电开销大。“到助餐点吃饭,花的钱比自己烧省。”像黄阿姨这样精打细算的老人不少,但对于小区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助餐点作用更大。“小区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送餐上门。”季荣娟告诉记者,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会打电话来,食堂给他们配好菜,派专人送去。
季荣娟说,西门北村助餐点2009年试运行,餐厅可坐30人,如今每天有80-100个西门北村及周边地区的老人来这里吃饭,饭菜完全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在老人中有不错的口碑。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不亚于对“吃”的要求。为满足老人的需求,本县从2003年开始创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目前,全县有351个社区老年活动室,对于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南佳苑老年活动室挺热闹。看书、读报、打乒乓、搓麻将。明南佳苑位于城乡结合部,不少居民是拆迁户,其中也有老年人。没拆迁时可以摆弄摆弄自家的土地,现在没了地,在家闲着无聊。老年活动室的投入使用,充实了他们的生活。
最受欢迎的要属社区课堂。明南佳苑社区党小组长刘永生是个热心人。当初,他得知小区老人对于健康知识和法律维权知识有较大的需求,于是通过人脉找来瀛通老年大学的老师讲课。
“养生、家庭防火、防盗、保护财产、保障自身权益等内容丰富,老人们听得挺起劲。”刘永生说,一开始只是口头讲,后来还播放视频、幻灯片,形式多样,很受欢迎。
花园弄老年活动室人气颇旺。口琴队、合唱队、读报组、舞蹈组等老年兴趣小组共有100多名老人,每周分开定时活动。花园弄居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小区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颇有需求,口琴队、读报组等活动小组已经成立了好几年,也是最受欢迎的几个小组之一,不过之前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有限,老人们“不过瘾”。2011年,居委会把老人的呼声向有关部门反映,很快得到了落实。目前,花园弄新老年活动室有300平方米活动范围,还有专人负责管理,如今,这里成了小区老人的“俱乐部”,既能玩又能学到东西,老人们乐此不疲。
(来源: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