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关于指数相较往年提升速度较快的原因,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其次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了,人们看到老龄化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再有就是不少研究提出养老金体系存在问题,我们应该现在采取哪些措施,这些舆论和宣传可能对指数提高会有很大影响。因为大家意识到,老人越来越多,将来活的年龄越来越长。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压力也随之而来。所以说,我认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退休准备指数上升,从各级领导到老百姓,各方面都看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都准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我觉得是件大好事。”
据悉,《2021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揭晓了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是6.78,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董克用表示:“我们往往把老年人分两组,一组叫做活力老人,现在国际上来说通常以75岁为界限,低于75岁为活力老人。活力老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现年轻时代的愿望。因为年轻的时候太忙,许多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比如出去看看世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二是学习新事物,特别是适合老年人做的事情,如书法、文艺活动等。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活力老人的数量在增加,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满足这些活力老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可能不再是负担,而可能成为促进社会活力、经济活力的源泉。”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了活力老人阶段,到了80、90岁,这时的需求就发生变化了,不再是以满足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为主体了,而是怎么能够安度晚年,怎么能够减缓疾病发展,这个时候更多的需求就会转向医疗、康复、护理等这些方面,也包括一般的生活照理、心理安慰方面的需求。”董克用进一步表示。
董克用还对养老金融概念进一步做出界定,第一,养老金金融,即养老金一旦出现了积累型的养老金,就要有金融介入,因为积累型的养老金要保值增值,这就是养老金金融。主要是讨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中的问题,我们国家一二三支柱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第二,养老服务金融。即除了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这些制度化的安排之外,还有一些非制度化的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职的时候怎么通过其他渠道来积累养老财富。另一方面,是进入老龄的时候怎么慢慢地消费它。怎样设计好制度,来保证能够真正用好这笔钱,这就是养老服务金融。还有代际之间怎么办,如何解决传承问题,都属于这个领域。
第三,养老产业金融。就是金融如何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需要一个养老产业来支持。为什么要讨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也就是养老产业金融?因为在满足老年人需求这个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研究发现,退休老人活得越久,也就是他退休的时间越长,他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在职人员来讲是逐步降低的。世界各国都发现,退休金的增长速度一般赶不上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增长速度。老人是相对的低收入群体。而且老人不敢花这部分钱,因为他知道退休金就这些,而且自己积累的养老财富也慢慢减少。所以,老年人花起钱来就很谨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产业政策扶持下,通过金融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此外,董克用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领域仍然存在很大改善的空间:“比如,在养老金体系中,我国的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也就是我们积累型的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以OECD(经合组织)的国家为例,OECD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据统计,OECD的这些国家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积累的养老金资产虽然有多有少,但平均水平相当于GDP的40%,而按照相同口径,我国还不到4%,所以差距还是有的。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