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与亲老文化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作者: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张晓林
老龄问题、老龄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遇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同样没有疑问的是,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基本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老龄问题、老龄社会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认识和解决起来也会不尽相同。我深信中国的老龄问题、老龄社会以及老龄事业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和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尽管可以了解学习借鉴别国的好经验、好做法,但更重要、更主要的是要了解研究本国国情下的老龄问题、老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和发展走势,探索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
 
充分认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
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发展中国的老龄事业,这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从社会角度讲,是传承中华民族敬老、尊老、亲老的优秀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经济角度讲,银发一族的需求消费必然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大发展,助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转型;从政治角度讲,则是最生动最具体地体现了党对民生重大问题的关心和解决,体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也有养老问题和养老事业,但进入老龄社会则是今天历史条件下的事情。进入老龄社会,不仅说明我们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且意味着在老龄问题和老龄事业上,过去和今天是不能相比的,规模体态巨大,内涵外延不同,完全是一个具有新质内容的事物和概念,有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之所以这样说,根源就在于经济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正处在转轨变型的社会变革之中,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往依靠子女各家各户养老和政府举办养老院、福利院的方式已经应对不了来势迅猛的老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老龄社会银发浪潮的冲击。一方面经济社会兴旺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优厚,但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居多、忙于工作、不在老人身边的居多。再有,养老的起点、标准、要求高,已今非昔比了。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平安盛世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多等特点。如何认识和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在我国两亿多且逐年增加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发展中国的老龄事业?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历史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这个课题的特点和规律远没有认识到位和把握到手,未知大于已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探索、开拓进取,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现在,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养老领域的探索和发展也是千船竞发,多样多式。养老院、福利院、康复中心,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公办民营的,也民办公助的;有股份制的,也有完全民办民营的。居家养老,以社区为主,有居委会组织服务的,也有政府购买服务的,还有家政公司提供商业化服务的。总之,各种养老模式相继出现,各具特色,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态势。
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也都是一个共识,即老龄事业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性、群众性的公益事业。党的领导、政府主导至关重要,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养老基本保障、兜底救助、标准制定以及引导监管等,都在党和政府的职责范围内,但这不是说要大包大揽,大包大揽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势在必行,借助市场化,走产业化的道路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应对中国当下的老龄化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这不再是个单纯理论问题,不少地方的实践和经验一再说明了这点。
 
关键是建设亲老文化
应对银发浪潮的老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人们期待的很多。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是必需的,但更紧要、更关键的恐怕还是要营造一个优待老人、敬待老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说,建设优老、敬老的亲老文化,使之蔚然成风,比起人财物的投入来说更重要,尤其要先行,要下大功夫。这是因为,思想一通,就会带来一通百通的效果。文化是管思想、管观念的。一旦全社会形成亲老文化氛围,优老、敬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意识,那么,养老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就不会成为问题,而且会做到人尽其力、财尽其效、物尽其用。这里,亲老文化指的是大文化,既涉及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政策措施,也包括赡养老人、护助老人、亲敬老人的社会观念意识。而且,形成和强化亲老文化观念,应当放在首位,有了亲老文化观念才会有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在建设亲老文化方面,应该说我们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孔孟的“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格言古训诗语,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典故更是不计其数。老一辈革命家敬老优老的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也很多,至今流传、有口皆碑。至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感动中国的敬老优老的道德楷模比比皆是、生动鲜活。挖掘和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建设亲老文化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有所作为、有所创造的巨大空间。现在,各地对老人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不少亲敬优惠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如吃饭补助、乘车免费、就医优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等;批评针砭厌老、弃老、虐老等社会消极丑陋现象,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倡导孝敬厚待老人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毫无疑问,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亲老文化建设造就的优老敬老的社会文化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强烈。只要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优敬老人就是优敬未来的自己”,我们就一定会成功应对迅猛而至的银发浪潮,走出一条包含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
 
(来源:学习时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