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让社会养老变社会“扶贫”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2017-03-27

  上周末,笔者回老家赴宴。在随父母走访家族中一些上了年岁的长辈的过程中,从他们的满脸笑容和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近几年社会保障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现如今国家政策好,对我们老年人颇为照顾,每月拿着‘老人钱’不用儿女养活也能够吃饱穿暖有结余。”这是一位留守奶奶对笔者说的话。
  所谓的“老人钱”,特指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按政策逐月领取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金,属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中受益面最广、级别最低的范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补贴合计85元/人/月,每位老人每年可领取1020元。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测算,若无大额必须项目支出,这笔资金刚好能够维持一个山区老年人的吃穿开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子女的家庭养老负担。
  可即便如此,基于大部分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孝亲敬老意识薄弱,这一笔本该农村家庭老人享受的养老金反而成为了部分子女所觊觎的额外收入。
  据笔者考察了解,现如今农村子女代取代花、借口套用、直接讨要“老人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是这些“受害”老人在“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几乎一致的选择了“仍气吞声自认栽”或是“敢怒不敢言”,直接或间接的包庇助长了其子女的不当心理行为,使得国家现行社会养老等政策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变性成为了别样的社会“扶贫”,白白浪费了中央到地方的一片良苦用心。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扭转变性趋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精简存取流程把好源头关。统筹考虑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底、个人行动不方便、高新科技接触不到位等实际困难,在较为偏远落后地区以村小组为单位采取村干部代管存折取后再以现金发放的模式,然后通过普及教学逐步过渡实现存折本老年人自管自用。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农村老年人不能赶集“取不了”、不会用ATM机“取不出”、不请子女代取“拿不到”等现实困难。
  其次,要强化政策宣传实现道德规范。通过网络、展板、海报、宣传单及基层干部日常口头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社会养老等保障政策的具体内容、目的意义、办理流程、适用条件等宣传,同时配以孝亲敬老、伦理道德等文化氛围营造,逐步增强广大农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敬老爱老勤赡养、廉洁自律不伸手”的责任意识,切实减少农村子女代取代花、借口套用、直接讨要“老人钱”等情况发生。
  再次,要常态督查检查落实政策福利。从上至下梯次加大巡查检查力度,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督查检查常态化确保社会养老等政策福利落实到位。即:地方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充分利用工作检查、生存认证督查、专项巡查等机会了解掌握农村老年人待遇领取及使用情况;乡镇基层干部充分利用工作组驻村指导、下乡调研等机会搜集并解决在养老保险待遇金取管用过程中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村组干部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群众基础好、政策掌握清、村寨情况熟等优势,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待遇金相关情况搜集上报和问题调处解决等职能工作。通过农村“三务公开栏”动态更新村寨时事新闻这一“惩丑扬善”平台逐步实现督察检查倒逼群众行为规范、相关政策福利落到实处的目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