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来英委员在全国两会上这样说:慢病防控是大事!
作者:   来源: 健康北京  2017-11-30

  北京人口高达2100多万,疾病族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出现很多变化。目前,北京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想缓解这些问题,有几件事必须落地。
 
  构建健康知识传播体系
 
  怎样科学地传播健康知识,是一个重大问题,政府应该在这个领域多做工作。比如优秀的健康知识节目,和优秀的健康知识的撰稿者组织起来,向公众介绍那些符合科学的,符合人民需要的知识,并在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依托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支撑
  我们认识到,在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行政手段,把社会力量动员起来。所以,在慢病防控工作当中,除了有技术教育、知识传构外,也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要有适用的技术
  慢病防控的落实,一定要有适用的技术。慢病防控的技术路线选择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脱离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不了的,技术再好,如果不落地,百姓得不到实惠,也是空的。选择什么技术路线,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要算大账。比如之前我到澳门特别行政区跟澳门同行交流时,谈到澳门大肠癌的防控,他们在社区里放一个标本取样器,社区居民可以把自己的排泄物的标本留在那。这种方法成本很低,却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很有帮助。当然,大肠癌的早期发现也可以依靠肠镜,它对早期筛查,可能会更准确。但是它反过来也有社会的整个接受度和成本的问题。所以要选择一个适宜的路线,同时要算大账。比如北京去年调整了小儿麻痹脊灰的疫苗免疫规划,把过去三价的减毒疫苗,俗称“糖丸”,现在改成了二价的灭活疫苗,这就避免了个别人群因为服用小儿麻痹脊灰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使免疫规划的保护做的更彻底。有人可能会问成本贵了没有,和糖丸比,疫苗肯定贵了,但在我们财政投入足以支撑和保障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去寻找新的慢病防控策略。
 
  北京控烟
 
  从2015年6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控烟条例以来,近两年的时间,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由过去的23.4%下降到现在的22.3%,下降的这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在北京有20万人不吸烟了,这对北京的慢病防控也有利。
 
  调动社会力量是关键
  在控烟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大家争议,北京有400多万的烟民,谁来执法?要投入多少社会成本?所以,最后我们选择动用社会的力量,依靠社会治理。民众看见违法吸烟行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举报、曝光。另外,还有上万名志愿者参与控烟,协助执法。
  政府要保障大多数人的健康权益
  在社会动员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说,吸烟人有吸烟的自由,吸烟人没有妨碍他人健康的自由,但他们在公共场所吸烟将侵害其他不吸烟人的健康权益。北京有400万烟民,但在这个2100多万的大城市,不吸烟的人还是占多数,这些人的权益谁来保障?这是一种公民权利的保障义务,政府必须尽到责任。
 
  强化基层医疗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是北京今年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招村医推进村卫生室建设都是我们要强化基层要做的。
 
  继续推进医联体建设
  2016年8月,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以医联体为载体,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重点开展分级诊疗建设工作。
  2012年北京市启动医联体建设以来,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北京市共建立了由50家核心医院, 558家合作医疗机构组成的53个区域医联体,基本覆盖了北京市的服务人群。
  2015年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6596万,约占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诊疗人次的40%。2016年前三季度,16个区共53个医联体内上转患者共计222436人次,是2015年全年的2.57倍,医联体内下转患者40352人次。
 
  家庭医生,让居民有“私人医生”
  我们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签约服务,引导更多居民有了健康问题首先想到社区医生,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原则上,按照每个团队覆盖600-800户家庭的标准与辖区居民开展签约服务,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北京市有26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开展这项服务。
 
  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同时,从今年起,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上浮20%,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医生到基层工作,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与之服务功能相匹配的药品配备,加大全科医生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力度。所有的改革都是一步一步推进,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希望公众和社会有耐心,给我们机会,我们会尽力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医疗系统回报给社会。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