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社会工作日渐被接纳,聚焦养老服务专业化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8-03-28

  “社工?社会上工作的人?”10年前,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施有桂常听别人这样理解“社工”。10年后,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支持力度的增大,“社工”一词逐渐出现在西北民众的视野,并日渐被接纳。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它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其目的是为社区内弱势群体解决问题,为有需要的人士贡献自己的爱心、知识和技巧。
  3月20日,第12个“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暨西固区社区居家养老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至此为期一周的2018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周活动正式开启。甘肃各地社工机构开始在这一天向民众解读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如今社工日渐被大众所接纳,这与10年前完全不同。”现年32岁的施有桂已有近10年的社工经验,回忆起初入社工职业,“很尴尬,很多人都不知道社工,还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这个鲜被大众了解的专业,甚至让她一度陷入工作、恋爱“两难”的境地。施有桂坦言,2010年她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几经波折在甘肃兰州找到一份照看成年残障人士的工作。工作有了,家人开始考虑她的终身大事。细心敏感的施有桂注意到,只要提及工作,男方的眼神和语气都会发生轻微的变化。“以前和一些残障人士去公众场合,有的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2017年,甘肃官方发布《甘肃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合理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领域、工作岗位和职业水平等级,落实相应的薪酬保障政策。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地位,争取社会各界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支持,营造关心、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开始涉足各领域,并被大众所熟知。”甘肃社工机构天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马少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称,社工不同于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志愿者具有无偿性、短暂性和业余性等特征,但社会工作者是持续性的,且有一套较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
  2014年,全国老龄化现象在西北地区也日益显现,从事教育培训20多年的马少波投身于社工行业,重点关注老人,决心将养老服务做专、做精。据悉,中国自1999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龄社会,到2017年底,这个占比已经提高到17.3%。2017年底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亿人。去年中国新增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对此,马少波深有体会,他说,农村空巢老人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养老、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老也是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关注。”
  近年来,西北地区对社工的接纳度提高。马少波说,相比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目前甘肃省社会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全省持有社工证有1700多人。2015年报考社工证的仅有800多人,2016年有2000多人。2017年,这一数据已突破4000人。
  如今,在天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施有桂除了对迅速增长的数字深有感触外,也深知社工融入社会,得到了受益群体及其子女们的好评。施有桂说,该服务中心推出了多项为老人“量身定制”的社会活动,如老人舞蹈队、模特队和歌唱队;“送餐上门”和“4点半课堂”等暖心服务,主要针对行动不便和带孙子学习的两类老人。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马克林从事社会工作教育近15年,他认为,西北社会工作尚在“试验”阶段,与南方众多发达城市相比,还存有不足。当地政府及民众对社工的认知尚有欠缺,政府对社工的推行力度还不足。“西北社工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目前都还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社工人才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尚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本土化,推出适合西北群体的社会工作方案。”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