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严重,养老产业真的会崛起吗?
作者:   来源: 企业思想家  2016-08-10

  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人口变化,中国也在其中。这一切被不同人看在眼里,看到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越来越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更少的年轻人来赡养更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针对“父母年老后你会自己照顾他们吗?”这个问题,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2015年针对中、美、韩、日4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是”的日本高中生只有38%,美国和韩国都在50%左右,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8%。“照顾父母”是中日高中生意见分歧最大的一项。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之深,会达到令日本人惊叹的地步。
 

 
  尽管如此,可以预想到的是,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工作人口数量将跌落悬崖,目前的中国年轻一代未来要面对严峻的养老问题。
 
  “变老”的中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成为了世界上首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2015年我国迎来老龄化高峰期,205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1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74万人,占总人口的10.47%。这两项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的“红线”。
 
  “谁来养老?”
 
  “4·2·1”,这是一个形容中国家庭发展的倒金字塔模型。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一个上下颠倒的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到2015年底为止,中国持续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由4个老人、主要劳动力夫妇2人和1个孩子构成的家庭非常多。有调查显示,上海80%的家庭都是这种模式。
  2015年末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2.2亿人,且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目前未满75岁、身体尚健康的“前期老龄人口”占70%,但是15年后,其中多数将成为“后期老龄人口”,需要照顾的人数将大量增加。倒金字塔家庭模式和“养老靠子女”的观念持续下去的话,沉重的负担全部压向子女一代的情况将无法避免。
  因此,一个普遍困扰中国家庭的问题:谁来养老?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紧迫。
 
  “老有所养”
 
  随着中国人“养老靠子女”的观念在今后可能会慢慢转变,在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的未来,对于相关产业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著名的财经评论员吴晓波就曾大胆预测,在15年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并取代商业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
  养老产业的潜在需求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的需求释放。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养儿防老”的家庭模式愈发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新增老年人口可支配财富更多,从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需求来看,高端医疗和养老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消费需求。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预测
 
  尽管目前养老产业还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老人护理行业人员短缺、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低、护理保险制度不完善、设施和服务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等。但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中国的养老产业已经开始助跑,正要迎来真正的起飞。
  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是:养老需求旺盛但给付能力不足,与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相比,国内养老市场的供给能力并未能与之相配。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目前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数27.2张,仅为国际标准规定的一半左右,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将增至35-45张。
 

 “养老赚钱不现实”
 
  清华养老产业专家陈首春表示:“老龄化是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老人、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普遍都很节俭。用赚钱的思路去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不道德,也不现实。养老产业就应该是微利的。”他主张,应该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哪个人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变老的。最好的养老方式,应该是对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续,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老了,就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对他的生活做出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养老需求遍及全社会,同样,养老服务也应当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以碎片化的形态,散布在众多行业、产业当中,如同春风化雨那样。”
  陈首春说,近两年,各界开始高度关注养老产业,这是好的。但投资人仍然要想清楚:究竟什么是老人,怎样养老是正确的、或说是最符合现实条件的?在他看来,2016-2020年“十三五”规划期间,应是中国养老产业的“启蒙期”:国家政策有调整、转变;同时,消费者也需要逐渐成熟,转变养老观念,增强支付能力。
  “未富先老,是当前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按目前的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在大城市中,如果老人没病没灾,每月两、三千元,也许勉强够用;一旦失能、失智,需要照料,居家养老恐怕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了。”陈首春说。
  专业人士结合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做出估算,目前,内地处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状态,或超过80岁以上、确需照料的老人约有5000万。
  陈首春说:“这5000万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是养老服务业面对的刚需阶层,但机构可以收住的老人不会超过整个刚需阶层人数的10%,绝大多数刚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
  根据民政部统计公报,全国养老床位数从2008年的235万张增加到2013年末的近500万张,但是,同期总体空置率水平也从19%持续上升到38%。
  陈首春分析:一方面是目前的养老机构定位不准,面向刚需老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做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养老机构应该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调整结构转变;二是改变以往“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的思路,变“补供方”为“补需方”,把补贴投向刚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在我们短期之内不可能开设“长期照护保险”的情况下,设立“长照补贴”,真实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水平,使得老人无论在机构还是在家里,都有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能力。
  陈首春指出:“养老问题实质上是金融问题,只有解决供需双方的金融需求,才能构建完善的产业系统”。“以房养老是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一种有益尝试,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引擎”。“国际普遍采用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计划三大支柱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