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成功老龄化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2016-12-08

  一个养老准备充分、代际关系和谐、人口结构合理的社会,一个老年人能够享受尊严、作出贡献的社会,才是实现了“成功老龄化”的社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根据预测,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万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老年群体本身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老龄化作为一个社会宏观现象来看待。然而,提及老龄化社会,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对于老年人个体的社会支持问题,而并没有从宏观的层面来揭示老龄化社会应有的特点:既然老龄化社会已经不可避免,那么,从政策目标的角度,应当建成怎样的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应对老龄化的政策目标,可以用“成功老龄化”这一理念来概括。“成功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目标,不仅仅要关注如何应对老年群体的需要,而更多地是要揭示:怎样的老龄化社会才是人们所期望的社会,才是成功的社会。这就包括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社会理念、社会需求和社会体系的设置等各方面的特点。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已把“成功老龄化”作为发展战略和政策理念来推动。在笔者看来,一个实现了“成功老龄化”的社会,至少要取得四个方面的成功:有准备的老龄化,有均衡的老龄化,有尊严的老龄化,有贡献的老龄化。
  第一,有准备的老龄化。这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未备先老而言的。就中国特殊的老龄化进程而言,一方面,中国进入的是一个极端的少子老龄化社会,人口代际关系面临着失衡甚至断裂的危险,快速推进的老龄化缺乏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另一方面,不健康老龄化在深化,具有刚性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在不断增多。在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老去的社会中,空巢、高龄、失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支持、照料和保障老年人的年轻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日见亏损,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老年人没有社会保障,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线,而其他一些低收入老人,虽然名义上有社会保障,但实际上养老金不足以满足个人所需。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老年保障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养老风险日趋显化,国家难以应对重度老龄化的保障压力,从而可能引发大面积的“老无所养”的人道主义危机。因此,“有准备的老龄化”包括了多方面的准备,在宏观的层面上,包括了养老资源的准备、养老文化的准备、养老制度的准备、养老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备等等。“成功老龄化”的实现,要求在老龄化社会完全到来前充分做好这些准备。
  第二,有均衡的老龄化。这种均衡包括了代际关系上的和谐老龄化与人口结构上的适度老龄化。和谐老龄化考虑了宏观和微观视野下老年人与年轻人、老年人与家庭、老年人与社会、老年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一个老龄化社会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规则。当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老年人与其他人群在分享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矛盾,因此,“成功老龄化”的社会,需要倡导并建构起代际共享、代际和谐的价值理念。老年友好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参与,不仅涉及老年人,也涉及青年人、中年人等全体社会成员,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应具有发展空间,从而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这种代际和谐的社会,既能够有效防止把老年群体边缘化、排斥老年群体、剥夺老年群体社会权利等倾向,又能够有效避免老年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全面控制社会权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失去活力的倾向。和谐老龄化为老年人的安养、乐活和善终创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和支持条件,是“成功老龄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维度。
  适度老龄化,则从人口学角度强化和深化了和谐老龄化,与和谐老龄化同样强调老龄化过程中的“均衡”,但更加突出了“代际人口均衡”的含义,强调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和替代性迁移水平对于实现成功老龄化的意义。近更替水平生育率(1.8~2.5)是适度生育水平的数量表现。适度老龄化并不反对和遏制老年人口长寿化的趋势,但反对保持超低生育率、持续的少子化态势和青壮年人口的过度外流。所以,适度老龄化的实现在人口学意义上就要从提高生育水平(远期)和流迁入水平(近期)双管齐下,从而为“成功老龄化”的实现提供人口结构上的根本保障。
  第三,有尊严的老龄化。正如《礼记》所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成功老龄化”的社会,必须从深层次考虑老年人的人格尊严需求,要让老年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活得有尊严。老年的失能期、卧床期和告别期,常常是家庭和亲属在赡养和照料方面压力巨大的痛苦期。为此,国家要采取特别针对失能老人、辱寿老人、临终老人的“零歧视、零瘫痪、零自杀”的社会化养老战略,这也是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战略的重点和难点。
  老龄化社会必将产生大量的失能老年人,他们对社会化机构养老提出了刚性需求,长期照料、喘息服务和临终关怀则是必不可少的“三驾马车”。然而,理想中的“三驾马车”却是现实中的“三块短板”,都面临着服务体系残缺、养老设施不足和护理人员匮乏等多重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护理人员缺口可能达到千万数量级以上,令人咋舌。宏观来看,养老需求大于养老供给形成的“养老真空”和“未备先老”的特点和格局将长期、普遍、严峻地存在,若中国在2026年左右进入高龄社会之时仍未解决这些问题,众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面临许多大难、大痛乃至大悲,而“成功老龄化”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有贡献的老龄化。这是“成功老龄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怀。目前,许多人常常将老年群体看作社会的包袱和福利依赖群体,而对老年群体所具有的创造性及潜力关注不够。作为政策结果,在老龄服务领域出台的支持政策很多,但关于老人增能赋权方面的政策很少。这也反映在观念上,许多人把老年人退休看作生命历程的转变,认为老年人从对社会有用的人变成了闲人。但事实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公共服务的改善,许多退休的老年人仍然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老有所立、老有所成的榜样人物大有人在。老年人群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技能和智慧,是一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成功老龄化”,就必须改变这种消极对待老年人的状态,发展和深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念和政策,进一步做到老有所求、老有所进、老有所用、老有所立,把老龄阶段看作人生成功进程的延续,而不仅仅是生活历程阶段的断裂。因此,对老龄社会群体,“成功老龄化”的社会能够有效地通过老年教育的普及化、平等化、社区化、多样化等,提升老年人素质,以便老年人能更好地自立自足、维护家庭和谐、平等参与社会,发挥老年人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个体老化和人口老龄化能够产生最大的正能量,尽可能减少其对老年人自身和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