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老有所依?养老需要更多创新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7-07-04

  养老面临的问题很现实
 
  怎么才能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祥和的晚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养老要解决的是精神照护和身体照护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老龄化时代正在快速到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这一速度;另一方面,医疗水平的提升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慢性老年病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疗领域和医疗创新的优先方向,但医疗服务如何更有效地进入老年群体依然是个普遍的问题;另外,养老设施不完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居家养老又涉及专业服务缺失的窘迫。
  从家庭层面看,中国文化自古强调的是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养老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基本载体的,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了80后家庭的出现。80后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80后家庭是典型的“421”结构,即一对80后夫妻要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子女(现在可能是2个了)。到2020年,80后的上一代人基本进入70岁,整个社会的家庭结构依然还是“421”,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养老需求。从经济角度分析,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是否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农村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养老经济保障。凡此种种问题,已经难以靠国家来一力承担,用创新方式满足需求解决问题才是应对这场危机的出路。
 
  上海现状
 
  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应对养老危机的对策尝试也起步较早。如1993年社保改革之时,上海事业单位就被纳入缴费范畴,这比全国提早多年。随后,上海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目前达到30%,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从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将“居家养老”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上海在积极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不断满足老人日益提高的、日趋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可以说,上海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的养老服务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上海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全国应对老龄化都有借鉴意义。
 
  如何用创新应对养老困境
 
  眼下面临的养老困境,由政府或者家庭一力承担都已无法实现,历史上的原因且不去追述,找到应对的方法才是关键。现阶段,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
 
  (一)理念创新
  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中的扶持、引导、托底、评估、监督和营造氛围等宏观统筹作用,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福利的主导职责,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视养老经费的使用情况,根据老龄人口的实际需要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在满足老龄人口物质需要的同时兼顾他们的精神需要。二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各类企事业、社会团体、个人向养老机构的捐赠,在计算单位税收和个人所得税时应予以扣除,城乡养老机构建设和发展规划,要纳入社会总体规划,优先立项。探索以房养老、养老服务产业特许经营模式等制度创新,强化政策环境,鼓励O2O、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三是加强监管,对养老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健全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法规和纠纷处理程度,设立纠纷仲裁机构,建立标准化的服务监管体系,开展培训考核和颁发资格证书工作,定期由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的场地、人员、配备、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有显著成绩的个人或单位,由民政部门予以奖励。四是针对不同类型和需要的家庭,通过提供育幼、义务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投资或支持性措施,以降低家庭育儿和养老的成本,从经济上为家庭特别是那些承担养老和育幼责任的家庭提供帮助。
 
  (二)分层次按需求提供服务
  一是合理划分养老群体,构建多种类的养老模式,上海目前对“老”的唯一划分标准就是年龄,即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被称之为“老年人”,而不论个体的身体状况。但由于不同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其中涉及个体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知识层次等因素。因此,可以将养老群体按照不同状况加以区分,按需求联合社会机构推送不同服务,用精细化和针对性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精神照护和身体照护各阶段的诉求。二是通过制度保障,调动社会各年龄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同一个社区内,让老年人群体中相对较年轻的一部分人承担起照顾更年长者的工作,较年轻的老年人可能是刚刚退休,还有工作的余热。同时,把他们提供服务的时间记录存档,等将来他们更老的时候,根据之前服务的工时,也可以免费享受到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或者将老年日托中心和幼儿园等联动起来,形成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技术创新
  结合各国经验,最适合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应以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长期照护为主,机构长期照护为辅;因此,上海可以在“9073”基础上,通过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逐步增加社区居家养老的比重。政府应选取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社区,进行适老化社区改造,针对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求,探索可以复制的方案,可以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宜居舒适程度。
 
  (四)模式创新
  面临上海养老服务,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具备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相关部门应重视现有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强职业再培训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从而培养一批能适应目前上海居家养老管理需要的、专业基础较好、素质较高、长期稳定的专业队伍。此外应该借助国内医疗和高校资源,迅速启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师的系统培训工作,劳动职业培养,形成养老服务人员规范的专业培养体系,将专业机构的优势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居民家中,并建立政府管控下的服务质量评判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保证了普通服务人员根据手持终端指示即可提供专业服务能力。
 
  (五)重视数据价值
  基于老人生活质量和照护需求的数据化服务将是构建全社会养老体系的关键,数据将能串联起政府、社区、机构、家庭、个体人等各个环节。借助新兴科技手段,使用智能化养老项目管理系统,调配资源。也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持续监测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损伤,并在此基础上,由传统的“老人主动请求,服务被动响应”,转变成“服务主动响应,老人被动请求”,从而实现“一切以老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理念,提高照护服务品质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人才压力。
  可见,解决养老问题的出路还是在创新,当更多的技术和资本力量进入到了养老产业,全社会才能实现老有所依的愿景。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