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独生子女的养老难题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7-02-07

  今年回乡,感觉走亲访友少了很多,原因很简单,随着爷爷辈老人逐渐逝去,亲戚间的走动也越来越少,同时这也意味着,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辈人,正在成为新的“老人”,比如出生于1950年的今年67岁,已经接近古稀之年。
  1980年9月25日,中央发表《计划生育公开信》,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公开信中曾提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政策了。”也就是说,50、60后是特殊的计划生育一代人,子女大部分是独生,养老危机开始浮现。
  首先,距离问题。独生子女有很大比例在外地工作,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夜间突发急症比例很高,如果没有子女在身边则非常危险。
  其次,时间问题。现在是快节奏社会,工作高强度,对于生活不便的老年人需要的陪护比例超过1:1,多子女可以轮流陪护,而独生子女陪护则需要放弃工作和收入。
  再次,经济问题。老龄化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聘请保姆或者护工的费用快速上涨。春节了解到,我老家小县城现在请保姆包吃住净到手3000元一个月还请不到,应聘的都是45岁以上的,而当地企事业单位年轻人月薪也就3000元左右。如果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位老人的话,收入甚至无法覆盖请护工的支出,如果再考虑到房贷和子女教育费用呢?
  最后,家庭问题。独生子女性格更独立,不愿意跟老人同住的比例更高。
  怎么办?独生子女返乡吗?父母在不远游?这并不现实,第一是返乡后没有工作,第二是大城市更适合养老,原因如下:
  首先,规模效应。只有规模效应,才能降低养老的成本,把同一种老年病的老人集中在一起护理,成本更低,而且老人之间也可以互相照应。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规模效应。虽然小城市老龄化高,但是老年人的绝对人口规模不及大城市,而且,大城市的老人经济能力更强,可以负担集中养老的成本。
  以某保险公司为例,其在全国投资建设连锁“都市医养社区”,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旗舰社区布局,布局区域均为一线和二线的区域核心城市。
  其次,智能化。在老龄化时代,养老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比如生活辅助设备、健康监测、一键呼叫、应急抢救以及与医院的联动等等,这些理念和技术在大城市更容易落地和推广。
  最后,靠政府不如靠自己。50、60后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而且一部分人属于国有单位改制,没有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障,因此其养老具备一定的公共性,需要国家承担一定义务。但是国家呢?国家现在更关注生孩子,春晚具有意识形态指引作用,回顾一下2017年春晚,小品《真情永驻》里面的妻子,因为可能怀不上孩子而主动离婚,以免给婆家添堵,真是神编剧,而小品《老伴》里面的老太太老年痴呆,都靠老头天天忙着恢复,如果老头也痴呆了呢?现在国家天天倡导80后生育二胎,二胎出生后,肯定是50、60后帮着带孩子,等把孩子带大了,也算是尽了最后一份力吧。
  正所谓靠政府不如靠自己,购买保险、定期体检、自学常见突发疾急救、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建立健康档案等等可能更有意义。
  现在中央在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养老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原因很简单,虽然现在有一些养老理念,比如说以房养老、养老保险,但是这些理念需要落地,需要有足够的养老院,有足够的养老床位,有足够的养老护工,有满意的养老服务,否则再好的养老理念都是一场空。
  中国的高端制造正在加速追赶,但是服务业确是短板,巨额的旅游逆差即是例证,其实服务业照样可以拉动大量投资,养老院建设难道不是投资?但是服务业除了硬件设施之外,软件配套更重要,管理、流程、人才、法治、税收、土地,一样都不能少。哪个地方政府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早布局养老服务,哪个地方政府就有优势争夺到更多的人才,预计未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将成为人才落脚的四大考虑因素。
  愿天下父母都老有所养!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