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作者:   来源:   2016-06-27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现状相适应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河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河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豫政〔2011〕80号)及《新乡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我市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
  我市自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截止2011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69.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3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4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95%。据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38%;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65%,8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以3.63%的速度递增。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年人多(城市空巢老年人户达到48%,农村为38%)、失能老年人多的突出特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加快规划和实施好未来几年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好的发展,养老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达187个,涵盖福利院、护理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床位总数已达近139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87%左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正在有序进展。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已经建成。但是,按照我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还相距甚远。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地位偏远、交通不便;多数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规模小、功能少;专业人才匮乏,养护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缺乏整体活力和发展后劲。居家养老服务刚开始起步。
  (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不断的增加,日常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凸显,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因此,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和功能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
  (二)功能定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增加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居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
  1.生活照料。设施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
  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衰退。
  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内设立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市市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市政府制定全市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制定本市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形成有序竞争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和监管工作。同时,对规模小,设施差、长期亏损、后劲不足的养老机构,实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联营合作、盘活存量,改进管理。
  5.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我市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争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达到60%。
  (二)建设任务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7000张,实现我市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以上;改造30%的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
  在居家养老层面,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
  在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增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达到6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示范性养老服务设施。对需集中供养的“三无”(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老人,在县级福利中心优先安置。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发挥我市现有老年用品研发和生产优势,鼓励、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养老护理专业设备、辅具及老年用品、食品、服装等,推动我市老龄产业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力争12349老年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建设方式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闲置学校、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四)运行机制
  按照国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其基础性、保障性作用。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公办民建,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要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五)资金筹措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由我市各级政府和项目单位等多方筹措为主,并积极争取中央、省对项目给予补助。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并做好中央、省支持我市养老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配套工作。市民政局、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好。成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
  建立养老服务进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逐步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制度。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制度。
  (三)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健康发展
  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有关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四)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在我市已建立的“社会养老服务技术培训中心”基础上,建立2一3个养老护理行业培训实习基地。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到“十二五”来,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力争达到90%。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鼓励高等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五)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