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农村养老要尽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相应,大量的弱势群体留守农村。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为什么留守,而应该是怎样一种留守,留守也可以是快乐的。所以,是时候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更快乐、安全、健康地留守了。

  帮女儿背上书包后杨淑芬(化名)并没有多说话,只是把女儿送到大门口,但当女儿再回头告别时,她的眼泪再也“藏”不住了,没等女儿把话说完,便转身回了家。

  好不容易把上大学的女儿盼回来,短短两个月后又要走了。而丈夫和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也很少回家,这下家里又剩下她一个人了。

  一个人在家承受的不仅仅是干农活身体上的劳累,还有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有好多次我都半夜被噩梦惊醒,梦见家里人在外面出事了,心里念叨着还好是梦。”杨淑芬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叙述着她内心的不安。

  在山东省沂蒙老区的某农村里,或者说大多数中国的农村里,像杨淑芬这样的留守者并不在少数,而且,还有更多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生活在农村的他们正用事实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留守的故事。

  他们,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享受儿孙带来的天伦之乐,但却独守空寂,平添了一份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她们,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感受丈夫带来的体贴与照顾,但却独守寂寞,也平添了一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们,原本可以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享受父母的关心与疼爱,但却独守童年,也平添了一份对远方亲人的想念。

  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即大家常说的“386199”部队,原本应该受到格外的关心与照顾,但却由于流动,他们被迫选择了留守。

  近几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由于户籍、社会保障和经济条件等问题,后续而来的就是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在内的大量人员留守农村。

  “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历史上一些国家是通过迫使农民破产的方式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而我国则是在保留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农民进城务工来实现的。”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留守儿童”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27日发布报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大量且不断增长的农民工流入城市,也促使农村留守人员的大量增加。

  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对于留守老人,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1.85亿,农村老人超过一个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大量的弱势群体留守农村,随之而来的就是留守人员的健康、安全及教育问题。近年来,留守老人独死家中无人知晓、留守儿童溺水身亡的事情并不在少数。

  既然我们无法逆转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员流动,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为什么留守,而应该是怎样一种留守,留守也可以是快乐的。所以,是时候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更快乐、安全、健康地留守了。

  留守儿童:希望父母每年都能回家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讲,有5年时间没有见过父母,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应该体会不到其中的感受。不知道对于一个从未坐过火车、独自出远门的12岁孩子来讲,一个人坐火车去看望父母时是怎样一种期望与害怕并存的心情。

  “希望自己的父母每年都能回家,哪怕一次也好。”现已在北京参加工作的小何,来自湖南农村,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描述自己孩童时期的经历时仍表现出了内心深处的委屈。

  虽然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小何认为,隔代抚养永远比不上父母的养育。“爷爷奶奶当然也很爱孩子,感情甚至可以比跟父母还深厚。但由于思想观念上的逐代发展,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有一些并不算坏但不容易被老一辈人理解的想法,跟爷爷奶奶往往很难沟通。所以父母如果长期在外,孩子极易变得孤僻,或者不会表达内心的感觉。”

  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对孩子心智的健全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据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亲情缺失、教育条件和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因此小何建议,农村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应当在小学当中增加能承担心理及感情辅导角色的老师,除了教授文化知识,还应当格外关注父母长期在外面的儿童,给他们爱与帮助,并引导他们懂得父母的艰辛。”

  不仅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安全、饮食、住宿和健康等都是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孩子,父母能回家过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但父母不在身边时,我们是否能够做到让他们找到心灵的归属呢?

  流动者:家人安全我们才能安心

  而作为在外打工的父母或者儿女,家人的健康与安全又何尝不是他们时时担心的问题。

  “每当看到新闻上说农村有老人、孩子等出事的新闻,我们的心顿时就揪起来了。”安徽省安庆市农村的马建国(化名)夫妻俩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两人来北京做包子生意6年了,每年只有年末的时候才能回家,虽然每月都往家里打钱,但对家里的一老一小还是不放心。“母亲快70了,小儿子上小学,正是淘气的时候,家里万一出个什么事情,没有人照应。”

  而且,马建国向记者表示,由于地不好种,他们整个乡镇的青壮年基本都出来了,家里只剩老人和小孩。有时候村里有人盖房子都找不着帮忙的人。

  这就将危险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村庄。因此,马建国夫妇向记者表示,希望家乡能够建立相关的部门,能够在老人孩子出事时及时相助,这样,他们才能够安心在外工作。

  其实,马建国家乡的现状并不是个案,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了,留守村庄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常态。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解决农村的留守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国家与社会:谋划举措 协力改善留守环境

  为让留守者更好、更快乐地留守,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了相关措施。

  据了解,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日前,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分别提出“三优先”、“四加强”、“三支持”等措施。而且,在如何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以及构建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协助贯彻落实,共同还留守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

  而且,社会群体也发起了保护留守儿童、给他们温暖的行动等。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逐步解决农村教育与城市均等化问题,作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面,儿童校车、早餐等问题解决了,我们农民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针对留守老人,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是关键。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关注到留守老人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一些地方还开始实施老年人帮扶措施。从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上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困难。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认为,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三者之间要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的、相辅相成、互补的相互制衡的机制。

  同时,郭于华还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养老,还要尽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牛凤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农村的建设角度来讲,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正在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牛凤瑞说,通过加强农村的合作医疗、提升农村的养老金水平等方面的努力,农村的养老问题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