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步伐加快考验社会养老建设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专家表示,面对养老服务供求失衡的矛盾,必须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方式

  以前,如果有人谈到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肯定会受到周围一些人的指责。但近日《新京报》的一则报道却展示了这样的图景:作为北京“标本”养老院的北京某公办社会福利院,目前有1100张床位,后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

  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开始陆续进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新趋势,社会正逐步进入“独子养老”时代。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再过3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面对悄然来临的老龄化社会,我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指出,面对养老服务供求失衡的矛盾,必须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方式,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让全社会更多的资源多多投入到养老服务的建设中。

  “我不想去养老院,哪儿也不如家自在。”家住海淀区白堆子社区的徐奶奶说起养老院还是非常抵触。

  徐奶奶已经80多岁了,由于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每天只在早晨出来晒一会儿太阳,其余时间都在屋子里度过。由于身体不好,两个儿子轮流陪着老人。大儿子告诉记者,由于老人现在脾气不太好,保姆往往干不长,现在他们两兄弟都50多岁了,还要上班,每天都熬得筋疲力尽。但尊重老人意愿,他们还是没有把徐奶奶送到养老院。

  据了解,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90%以上的老年人属于居家养老型。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谈不上。

  “居家养老服务的缺失,是家庭养老功能弱、社会化服务没有跟进的结果。”阎青春分析,当前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对夫妇要养4位老人和子女,普遍心有余力不足,急切需要社会来支持供养。另外,空巢化现象加剧,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目前,全国空巢老人达到一半。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穆光宗认为,居家照料因为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所以只适宜于健康的、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但问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从人口发展态势看,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子女对机构照料的潜在需求很大。

  对于正在发生的养老模式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指出,“我们现在谈养老保障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家庭还能保障,一定要靠社会保障,国家有责任来做好保障事业,国家要真正用心去办养老机构才行。”

  唐钧预言中国的老龄化在2035年~2040年会达到最高峰,那时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是60岁以上的,四个人里面有一个人是65岁以上的。

  养老机构发展仍落后于需要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养老床位还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每千位65岁以上老人所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以荷兰为较多,接近90张床;其次是瑞典,有87张;美国为40张左右,英国大概为35张。此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千人床位比也很高,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接近100张。而在中国内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也就是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17.7张。

  不仅仅是床位总量严重不足,而且这些养老资源在分布上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

  与大型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相比较,很多民营的中小型养老院却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有的甚至长期出现亏损。

  重庆市南岸养老协会的负责人蒋仙乙说,亏损的民办养老院,普遍是三五十个床位的中小型养老院。入住率不高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和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这是恶性循环。”蒋仙乙说,因资金实力不够,环境和服务档次上不去,对老人吸引力不够。经营差,无钱继续投入提升质量。导致人气永远上不去,最终“消失”或被迫转行。

  而民营养老机构吸引力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收费太高。用一些人的话来说就是:公办太少,民办太贵。

  天津市第一老年公寓院长孙仕信表示,公办养老机构由政府出资兴办,院内在编职工工资统一由政府发放,养老院不存在资金压力,运行规范、价格低,硬件条件又好,市民自然会倾向于国办养老院,这也是国办养老院爆满排队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第三老年公寓提供的收费标准显示,以两人间床位的一级护理为例,每天12元床位费、30元护理费,加上每月340元的伙食费,加起来每月才1600元左右,而稍像点样的民办养老机构每月收费都要超过3000多元。而一些高档民营养老机构的月收费甚至达到上万元。

  全国老龄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达到1100万人。我国90%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是靠收取入住老人的服务费维持日常运营。

  有学者表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将养老推向市场,不一定符合国情。唐钧说:“中国大多数老人是支付能力不足的,而且我们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还不理想,不能将这个历史重任轻率地甩给市场,否则会让一部分有钱的人能很好地养老,而大多数人养不起老。”

  社会养老是巨大的“朝阳产业”

  北京市海淀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完全依靠政府包办养老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需要拉开层次,依靠市场资本投入养老。

  清华大学老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教授裴晓梅认为,社会养老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朝阳产业”。“民间力量在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都愿意进来肯定说明办养老机构是有利可图的,虽然现在不能赢利,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她说,政府的社会养老补助应该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更多的照顾,以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具体操作上,她建议补贴应该发给最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让他们自由选择养老机构。补贴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入住机构走,在同样的服务标准下,谁照顾老人多就得到补贴多。也就是说,无论公办民办,只要办得好,都能获得补贴;这样将更加有助于机构养老的良好发展和运行。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认为,最关键是要区分三种界限———养老福利、养老事业、养老产业。他主张养老福利由政府来埋单,具体由第三方或者是独立的民间中介组织来运作,但养老福利的标准不能过高,人均花销不能太大;养老事业由非营利组织来运作,政府可给予较大的政策优惠;养老产业则由社会资本运作。

  近年来,受到国际经验的影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正在尝试将养老与保险相结合,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社区。

  一位95岁的老先生在跑步机上做运动,在他身旁,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太太正在学瑜伽、练平衡,这是去年初,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访问美国时见到的一幕。受到启发的陈东升表示,养老社区应该是一个集居住、饮食、医疗、康复、健身、学习、娱乐、交友等为一体的“老年社会”,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创新。在养老社区里,一个人可以快乐而优雅地老去,生命更有尊严。陈东升提出,将人寿保险与养老社区相结合,建立连锁式养老社区,是养老商业模式的一大创新,也是在打造“从摇篮到天堂”人寿保险全产业链。

  陈东升表示,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可以延伸到养老社区,从而使保险产品“生根”。例如,一个人如果购买了人寿保险产品,到老年时不必兑现,而是可以进入养老社区,过一种“候鸟式”的养老生活。冬天到海南,夏天到东北,甚至可以到国外的连锁社区居住一段时期,保证老年生活品质不会下降。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反向抵押等方式,支持以房养老,盘活老年人的存量资产。

  据《人民日报》报道,泰康人寿是保险监管部门批准的第一家进行养老社区试点的公司,目前正在北京昌平区筹建第一家养老社区,预计3年~5年建成。

  有专家还表示,目前社会上大部分养老机构多是民政系统和社会资本兴办的,多以“养老”为主,缺乏疾病防治能力。而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养老院要与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联合,或者自己也具备医养的功能。应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老年保健院,并列入各地的卫生规划,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同时,也有专家表示,目前也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拿财政的钱去“堆”公办养老院,创“五星级”乃至“七星级”,然后供养百把十号人做门面,而对民办养老院,对为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却很少投入,任其自生自灭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3月29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出席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养老机构在建设档次上,一般应当保持非营利属性,不得片面追求高档、豪华;公办养老机构尤其要杜绝档次偏高现象,避免产生社会福利分配不公问题。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