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应对居民养老“点子”多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10月10日,总面积7719平方米的西城区军民共建敬老服务中心在位于牛街的北京市军队离退休宣武活动中心揭牌成立。作为养老工作的又一项创新尝试,西城区面向辖区老人开放了宣武、双秀两处军休活动中心,实现军民双拥共建、资源设施共享、为老服务共担的新模式。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养老资源有限或者费用高昂,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就餐、医疗、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等问题?除了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还有什么新点子、新模式?近年来,西城区结合区情特点,充分利用辖区优势资源,积极创新养老模式,通过多种渠道为地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军休活动中心变身养老服务中心资源共享打造养老新模式
  新建成开放的西城区军民共建敬老服务中心拥有多功能剧场、计算机室、阅览室、书画室、手工艺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及台球等设施,可为辖区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医护、就餐等服务,同时也为辖区老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交友谈心的据点。
  据西城区民政局副局长赵巍介绍,西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总数达134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数量大3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4%,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西城区加快了区、街、居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步伐,已经建成21个养老服务中心,并聘请专业服务人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膳食配送供应、中介服务、教育培训、专业精神关怀、托老服务、文体娱乐、图书阅览,针对家庭困难的失能老人,提供助浴、助洁、助行、陪同等多项日间照料。另外,西城区将利用辖区资源,建成一家面积1万平米以上的区级养老服务设施,提供300余个床位,预计2015年建成使用。
  同时,作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西城区建立了15个街道“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站”,形成区、街、居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模式,并制定精神关怀计划,今年全年为老年人提供1万小时的精神关怀服务,相继推出了文化养老、社区茶座、老年Q吧、老年陪伴热线、快乐心灵工作室等关怀项目。明年,西城区计划将精神关怀服务提升至2万小时,使辖区更多的老年人得到优质的免费服务。
 
  居家养老助残员:地区老人的贴心人
  如今,居家养老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认可,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不出社区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甚至出不了家门的老人来说,更希望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由此,一种由居家养老(助残)员提供的“零距离”居家养老服务在什刹海街道运用而生,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解决了老人的衣食住行。
  一大早,什刹海养老(助残)员续娜就来到了社区,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先看谁去啊?”,说话间,续娜掏出了一个类似手机的终端机,记者凑近一看,屏幕上清晰的列明需要巡视的对象,详细的姓名、地址还有一个评定等级。“这个星级评定是怎么回事啊?”续娜边走边回答说:“区里有一个辖区老人基本信息库,通过走访调查,咱们把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居住状况等个人信息录入电脑,电脑会根据老人的情况进行评定,要是五颗星的咱们就要多留意老人的情况了,一点不能马虎。”说话间,续娜已经来到了银锭桥附近的李仲德大爷家,这是她今天要探访的第一家,在李大爷家门口先转了一圈,发现在李大爷家门口有一条沟,她拿出终端机开始录入信息,“家门口有障碍物”录入发送,信息立刻传回到系统中。“像这样的情况咱们实时回传,系统会就此进行评定,并派人来解决问题。李大爷腿脚不灵便,但是还特喜欢推着轮椅出来晒晒太阳,最近这些日子还有些感冒,咱看看今天的情况吧。”推开门看见李大爷正坐在轮椅上看电视,“李大爷,今天身体怎么样,咱家门口有条沟,您就别推车出去了啊,有事您就跟我说”。李大爷看见续娜来了,笑得合不拢嘴:“小续,我想开点药去。”续娜掏出终端机开始输入“感冒症状,需要配送午餐,需要社区医疗”,然后拉着李大爷的手说道:“您今天别出去了,一会儿会有医生过来看看您,还有送饭的小梁一会儿就到,让他给您送点清淡的饭菜,他跟我说上次还有心里话没跟您说完呢!”李大爷笑呵呵的点头答应。探访完成后,续娜在终端机上“签到”后赶往了下一家。
  除了居家养老(助残)员的上门服务,什刹海街道还利用科技手段专门为辖区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残疾老年人、三无老年人家庭配备了SOS呼叫器。老人遇到危难情况可以按“sos”键,系统讲会连续拨叫巡视员、家属的电话,并通过呼叫器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显示老人当前的位置,就算老人在户外遇到情况也能及时找到老人。另外,老人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程序,完成社区锻炼、看病、理发、配送餐点等多项服务项目的预约。目前,该套系统已经在西城区的德胜、西长安街、椿树、白纸坊等街道试点推广。
 
  楼宇俱乐部:互帮互助携手养老
  在当今社会,老年人对精神关怀需求的强烈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对物质支持的需求,在精神关怀服务中,老人期望社区能建设老年人聊天的“休闲室”,定期心理检查、心理健康讲座、社区能配备心理疏导员等。赵巍介绍到,有些老人家中不缺钱,缺少的是陪伴,现在楼越来越高了,老人的“心墙”也越来越厚了,给老年人安排合理的社交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疏导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这些年下力度最大的工作,建立新邻里互助模式、制定精神关怀计划刻不容缓。
  西城区骡马市大街10号楼前摆满了绿色植物,社区居民拿出家中的废旧报纸或饮料瓶就可以兑换一盆绿色植物。兑换时间还没到,楼宇俱乐部的成员们就都聚在一起聊了起来。“大家都够早的啊,今儿咱多兑换点啊,把咱楼层好好打扮打扮,咱这就跟生活在郊外一样,哪都是绿色。”68岁的董德武拎着一捆报纸和老伙伴们寒暄着,“对了,老李家还有不少报纸呢,他腿脚不好,咱一会儿帮着搬下来,顺道儿咱就在他们家吃了,菜一会小祁就送来。”
  陶然亭街道这种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拉近了邻居间的距离,楼宇俱乐部成立以来,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包括组织每一层居民开展特色楼层创建活动,建立绿色楼层、文化楼层、和谐楼层、邻里互助楼层等特色楼层等,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建立起了互助、信任、团结合作伙伴关系。
 
  “夕阳有约”俱乐部:心理干预构建老人精神家园
  在西长安街街道,有一家“夕阳有约”俱乐部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少其他街道甚至其他区县的老年朋友都来参加俱乐部活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是俱乐部的创办人,她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运用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心理小游戏等心理干预技术进行团队心理辅导。团队活动鼓励老人多交朋友,有助于老人主动宣泄情感,相互激励。
  说起俱乐部的故事,隆春玲总是滔滔不绝:“2010年初我们社区中心承接了政府购买的项目,创办了‘健康夕阳’老年人心理热线,开展公益老年心理咨询等服务。我发现许多老人常感到孤独寂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他们易产生焦虑、抑郁、无助等负性情绪,我希望用我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提升积极情绪快乐的生活。”说到动情时,她说出了一件令自己最难忘的事,“在俱乐部中一位老者刚刚失去自己的亲人,得知这一噩耗时,我门马上赶到医院,陪她聊天,俱乐部中的朋友们给了她很多的安慰,在一次心理辅导结束后,老人说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用你教我的《微笑练习曲》,每次我的心情都能很快平复。”这首曲子是隆春玲根据表现原理为老人编写的,“没想到,我创作的曲子能对老人有这么好的作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隆春玲经常会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聊聊天,象她这样的社会工作者,西城区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人民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