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三林镇以“一餐饭”为突破口探索多元养老服务
作者:   来源: 文汇报  2020-09-08


  进入9月,申城暑气未消,市民做饭烧菜时仍躲不过热烘烘的厨房。73岁的钟阿姨家住浦东新区三林镇,这两天没在家里吃午饭,而是到附近新开的社区食堂“搭伙”。日前,三林镇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开业,一餐1000客的堂食、外卖总量,足以照顾到周边15分钟生活圈内的老人所需。

  高温之下,各类糟货成了社区食堂的“开胃主角”。糟带鱼、糟溜鱼片……清爽的色泽不禁让人胃口大开。为了尽可能缩短市民在结账时的排队等候时间,社区食堂还同步引入了智能设备。从称量到结算买单,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实在是太方便了,饭菜也很可口!”钟阿姨在体验过后兴奋地说道。

  据食堂运营方负责人鲁小锋介绍,等到这间社区食堂逐渐步入正轨后,他们还将推出本地特色饮品,让市民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品尝最地道的“上海味道”。

 

  既有色香味,也能满足老人们的养生需求

  上午10点半,老人们已在食堂的档口前一字排开,来回张望挑选着菜品,各种讨论声、询问声,让食堂进入用餐“高峰期”。对此,在助老餐领域深耕近十年的鲁小锋并不意外。他早早吩咐食堂做好准备,掐在10点半正式开业前将近20种荤菜、素菜都一一准备好。“老人们的午餐时间比较早,我们其他助餐点也经常是10点多钟就排满了人。”对于夏令菜单,鲁小锋认为,想要勾起人们的食欲,视觉上一定要够靓。洁净的档口前,椒盐虾、百叶结烧肉、红烧脚圈、剁椒青鱼、手工蛋饺整齐摆放,或红或黄,色泽鲜亮。虽然菜品勾人食欲,但不少老人们也难免心里产生疑惑——这些或椒盐或浓油赤酱的菜品,能满足自己的“养生”需求吗?上了年岁的他们,难免有一两样慢性病缠身,饮食中的“负面清单”自然也有不少。

  食堂运营总监李国强向记者解释起了其中的种种巧思。从他们的运营经验来看,不少老人都会天天来社区食堂报到。也因此,他们希望能在菜单上不断“翻花样”。以剁椒青鱼为例,这道本不应出现在社区食堂的重口味菜品,经过厨师的一番改良后,竟也获得热烈反响。“外面餐厅的剁椒大多都是直接买来的,辣度比较高,”李国强告诉记者,他们在制作这道剁椒青鱼的过程中,由厨师手工制作剁椒,既能确保菜品色相,也能保证老人们能接受这样的辣度。

 

  保留舌尖记忆,试水“文养融合”新路

  三林镇地处浦东新区西南部,曾经的农村记忆让本地老人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饮食习惯。曾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李国强始终认为,社区食堂与社会餐饮机构不同,他们要尽可能还原老人们的“舌尖记忆”,用一道道本地老人惦念的“老菜”保留住他们的乡土记忆。

  忙忙碌碌的中午,在第一波菜品售罄后,食堂后厨又赶忙制作第二波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曾在沪上一所知名饭店工作过的本帮菜大厨正忙着制作一道家常菜——手工蛋饺。随着滋滋作响的油声,一个个蛋饺渐渐成型。从后厨到档口,再迅速被递送至人们的餐桌上。

  如果说社区食堂的保留菜品还原了老人们的舌尖记忆,那么紧邻社区食堂的三林民俗文化艺术馆则生动再现了老人们熟悉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标注为“小康之家”的场景中,老式收音机、洗脸盆、洗衣机整齐排列,绿白相间的墙面仿佛将人一下子带入了上世纪80年代。

  “我们不仅将社区食堂当作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的助餐场所,更希望能将它的潜力充分激发。”三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完善助餐点、社区长者食堂建设,将更多老人从家中吸引出来。在此过程中,以老人们的“一餐饭”需求为突破口,把更多元的养老服务融入其中。以三林民俗文化艺术馆为例,老人们在一旁的社区食堂用餐完毕后,可直接步入馆内顺势逛上几圈。这条“动线”正是三林镇正在试水的“文养融合”新路——将本地文化与养老服务结合。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