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这个社区老年食堂16年坚持平价,还成了居民的好帮手!
作者:   来源: 宁波晚报  2020-09-18


  从“蜗居”在居民楼里,到搬进敞亮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从单纯的“做餐饭”到顺手“帮点忙”,划船社区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老年食堂”已经走过16个年头。

  一个食堂的“烟火气”,不仅藏在菜里,还藏在食堂工作人员从未改变的“善意”里。

 

  从居民楼到门面房

  917日上午9点半,年轻人还在抱怨“来不及吃早饭”,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的厨房里,已经飘出饭菜香。

  红烧黄鱼、肉饼炖蛋、炒花菜、胡萝卜炒包菜、夜开花炒豆瓣才刚刚出锅,老人们已经三三两两等在厨房外,就连打包用的饭盒也早已“排”得整整齐齐。

  厨房外,是两间门面大小的场地,摆有桌椅,可以堂食。

  时光流转回七年前,热气腾腾的饭菜出锅就能上桌,对“老年食堂”来说,还有点难。

  多亏有“老年食堂”负责人王瑛带路,在几乎斜穿整个社区后,记者在彩虹南路1196号居民楼找到了曾经的“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楼道口,一楼通往二楼的玻璃窗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食堂送餐上门……”虽已褪色,但仍清晰可见。

  王瑛回忆,“老年食堂”是2004年办起来的,就“蜗居”在居民楼二楼,“一开始来我们这里吃饭的就20来个人。”

  全年无休的煎炒烹炸,多多少少对同一栋楼里的居民有些影响,“后来在附近找了个相对独立的场地,专门用来烧菜。老人拿了菜,还得端回到‘食堂’里去吃,不太方便。”

  一直到2014年,“老年食堂”搬到现在位于栎木巷的位置,环境变得宽敞、明亮,更重要的是,老人们来吃饭,不用再爬楼梯了。

  从蹬自行车到开汽车“够我吃两顿的。”917日上午945分,91岁的周书敖领到“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帮忙打好的饭盒,掂了掂。

  “老年食堂”的餐标是每顿一荤一素一饭一汤,自提每餐9元,送餐每餐10元。负责打菜、打饭的工作人员从来不手抖,装进饭盒的饭和菜都是扎扎实实。

  周书敖在“老年食堂”吃了两年多,感受最深的是:“饭菜好,一周不重样”;“卫生好,我以前在北方生活,对南方饮食不太适应,在这里吃饭从来没闹过肚子”。

  周书敖吃得“落胃”,离不开“老年食堂”工作人员的精打细算和用心。

  “我们以前都是蹬自行车去买菜,现在都是开着汽车去买菜。”王瑛说。

  换车,一方面是因为每天来吃饭的老人多了,有50多个,采购量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来的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搬到了奉化方桥了。

  王瑛算了一笔账:同样的茭白,零售价要每斤5元到6元,批发价只要每斤2.2元。这点差价,对每餐只收老人9元到10元的“老年食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每次大采购,“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早上6点半就要出门,开40分钟的车到奉化,买一趟菜来回要三个多小时。

  如此“折腾”,换来的是“老年食堂”16年来保持平价。最初是每顿3元,现在涨到每顿9元,但饭菜量基本够一个老人一天两顿,平均下来每顿不到5元。

  跑一趟奉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采购。像老人喜欢吃的豆制品等保质期短的食材,“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会在每天确定菜单后,跑到菜场或超市及时采购。

 

  从做餐饭到帮点忙

  在“老年食堂”墙上张贴的“划船社区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服务网络表”上,记者留意到“生活服务类”、“便民家政服务类”两大类十四项服务内容的联系人都是王瑛。

  这位“老年食堂”的负责人还身兼数职?

  “老人天天来吃饭,天天看到我们,习惯遇到什么问题就来找我们。”王瑛说,经过16年的发展,“老年食堂”的服务早已从“做餐饭”发展到“帮点忙”。

  “家里煤气用光了,怎么办”、“能不能帮我买点XX牌的蛋糕”……老人的求助五花八门。

  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瑛还曾帮老人在网上买过冰箱,“没人帮忙,我就和送空调的师傅一起,把冰箱扛到五楼。”

  “老年食堂”一共有六名工作人员,对他们来说,光是完成“分内事”就已经挺辛苦的。

  像每年遇到台风天或下大雨,社区里容易积水,老人没法下楼吃饭,工作人员就得推着三轮车,淌着水,一家一户去送餐。

  每个工作人员“承包”五到六户的送餐。有时碰到轮休,替班的工作人员上门,还会被老人“嫌弃”:“我不要你送,我要原来的人送。”

  “老人就是怕替班的工作人员不记得自己的饮食偏好。”王瑛解释说。

  有时送餐上门,老人一看饭的软硬不适或菜不合胃口,也会叫工作人员再换一份。

  即便如此,遇到老人求助,工作人员总是能帮则帮,有时看到老人家里有些脏乱,还会主动帮忙清理。

  “老人会开口求助,也是对我们平时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的信任。”王瑛说。

 

  从未改变的“初心”

  不用打开,88岁的陈菊卿就知道饭盒里装都是素菜。吃素的她已经在“老年食堂”吃了四、五年饭,工作人员对她的饮食习惯了然于胸。

  这不是日复一日养成的习惯,而是日复一日从未改变的用心。

  陈菊卿还不吃葱和洋葱。遇到有这两样食材的菜,工作人员会在加料前,先帮她盛出一份;实在不行,工作人员还会给她“开个小灶”,单独烧一份素鸡之类的。

  陈菊卿享受到的不是特殊待遇。

  上午10点,王瑛拎着两个饭盒来到栎木巷14号的一户老人家中。知道这户的两位老人都有痛风,习惯性地不吃豆制品,她打菜时特地避开了夜开花炒豆瓣。

  在“老年食堂”,记者看到一个记录本。“杨XX,海鲜、鱼不吃”、“汪XX,咸菜、豆腐不吃”、“诸XX,汤不吃”、“董XX,初一十五吃素,菜软点”、“朱XX,鱼、鸡不吃”……

  这些还都是记在本上的。打开王瑛的微信,有老人给她留言“点菜”。有些菜,王瑛没吃过,也没做过,但都会摸索着试试。

  每次遇到有老人打电话来求助,王瑛也总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上的事。时间久了,家里人难免有抱怨,她的丈夫甚至说,只要她不干这份工作,他就把烟酒给戒了。

  王瑛在“老年食堂”干了16年,从正当壮年到如今59岁快退休的年纪。遇到特别累,特别心烦的时候,她和工作人员也会冒出“不做了”的想法。“可有时候想想,如果我们不做了,这些老年人怎么办,好像也没有人能做得比我们好。”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