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在政府和市场间游走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今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确定的我国第一个老年节。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青岛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8.7万人,占总人口的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人口24.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7.4%,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速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少数地区之一。养老服务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近日,本报记者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拟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方面对这一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两张“标签”:“非营利性”与“市场化”
    家住广饶路的王女士今年65岁,这些日子一直在打听着找家养老院入住,“打听了几家公办的,全都没有床位了。最多的已经有300多老人报名排队。”问及为何不选择民办养老机构,她坦言,民办的水平参差不齐,看着就“寒酸”。
    “挤不进”与“住不满”,对于养老机构实在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对非营利普惠性养老机构进行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
    “非营利普惠性”规定了此类养老机构的公益性和“微利”特征,但是,这些养老机构在运营方式上又具有一定的市场化特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需要通过追求利润获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资本,这种“市场化”的特征,也是养老机构无法避免的“先天性”。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打听的公办养老院一个月费用基本上是2000元出头,可以享受宽敞亮堂的房间、各种娱乐休闲室,但她去的几家民办养老机构,费用在1500元左右,虽说差几百块钱,但拥挤的环境、缺少配套,在与公办养老院的对比下实在是相形见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民办机构价格一降再降,记者在问及一家养老机构的入住标准时,负责人表示“可以讲讲价”。
    数据显示,我市入住养老机构的退休老人月工资不到2000元,硬件和性价比是王女士一类老人的需求。日前,青岛福山老年公寓、泽雨南京路老年公寓等一批企业兴办的规模化养老机构先后投入使用,有助于提升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规模和质量,满足一般老人的需求。而对于个人兴办的养老机构,北京市已将创办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最低标准下降为10张,来减轻其负担和提升环境。此外,还可以探索连锁或兼并以提升竞争力。
    面对养老机构市场和老人的主体消费能力,公办养老机构转向兜底,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普惠性养老机构吸引大部分中低收入老人,高端需求走市场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张志勤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非营利普惠性养老机构的政府指导价格,有了统一的价格指导,有利于养老机构有序竞争和发展。
 
    “医养结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务院《意见》指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并健全医疗保险机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提供医疗是现阶段人们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选择因素。
    记者调查岛城的养老机构发现,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表示自己具有 “医养结合”的性质,但对“医养结合”的陈述有所不同。在其中,大多数养老机构是以和社区医院合作的形式进行“医”这个环节。其实,我市具备医养结合特色并取得老年护理定点机构资格的养老机构35家,有医疗资质是前提条件。
    岛城最早推行“医养结合”的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院长谭美青告诉记者,不同于一般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只收住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院里有自己的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医生每天都会查房、诊断、下医嘱,护士进行打针和配药。护理院比医院更注重对病人的护理,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在这种医疗加护理的模式下,有患绝症的病人生存了十年时间。而2012年我市长护保险制度的实施,每床60元的日定额包干费用也为护理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向养老护理机构转移。
    由于养老事业尚在起步阶段,现阶段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尚欠清晰,接收的入住老人中包括了生活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等多种情况。在养老事业发展较成熟的美国,进入老年后,在能够自理的条件下可选择老年公寓式养老,提供饮食,有多种娱乐设施;如果身体不好,可选择养老院,有专人照顾饮食和定期医疗。而日本,照顾老人细分为护理失智老人、精神问题老人等十几种专门机构。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养老机构中医生的受教育程度由中专到大学不等。机构负责人坦言,由于行业性质和社会心理方面原因,很难招到具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除此之外,对于养老机构中医生和护士的医疗质量、感染控制等环节的监管,也需进一步加强。
 
    护理员难招:“持证上岗”落实难
    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难招,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福山老年公寓的招聘人员一直奔波于岛城各个招聘市场。他说,根据规定,一个护理员最多护理六个半自理老人或四个不能自理的老人,依照这个标准,招不到护理员直接影响机构床位的投入使用。
    张志勤告诉记者,养老机构的“微利”性质和工作特点,使得护理员工资水平不高但劳动强度大,得不到物质上的认可,“同样的‘4050’人员,如果做月嫂,一个月最少能挣三五千,但是做护理员,也就是平均两千多。而且工作强度大,晚上还要值夜班。”
    由于选择入行的人少,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也得不到落实。有调查显示,持证上岗率为45%。“有人来工作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看有没有证。”一位负责人直言。
    除了收入,职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护理员远离这份工作的原因。从事养老护理的李大姐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得不到尊重,用心工作却无法换来家属的认同,甚至护理的老人都对护理员没有好脸色。而且,这份职业长期接触生老病死,加之现阶段缺乏对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干预,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让工作人员选择离开。谭美青院长曾描述“护理员流失严重,只有家里有儿子的大姐才能坚持干下去”。
    记者了解到,近期,市民政局正在研究下发文件,要求养老机构增加运营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提高护理员的生活待遇。新政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护理员的收入水平。
 
    (来源:青岛日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