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产业 > 动态
养老,外国的月亮圆在哪?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8-05-07

  很抱歉,不光不圆还不美!
  相反就全球视野来看,我们正在走一条谁也没有经历过的养老产业发展历程,所以从事养老事业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感到自豪、有没有那么一点小激动呢?中国养老行业很可能如互联网和制造业能一样飞快的甩国外人好几条街。回到2010年的状态看中国的养老行业,无可辩驳,的确是处在一个相对低水平的状态,但我们真的很幸运,感谢行业先行者们,从一开始就以全球视野的角度寻找中国养老行业的解决之道,带回来了很多信息和知识,可是照搬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发现依然做不好养老。那么外国的养老为什么就不圆了?
  第一:竞争环境不一样。
  国外的优质养老服务体系都是生长在优越的福利制度之上,处于非完全竞争环境中。很明显中国的养老政策是鼓励市场化,回避社会福利化。整个养老市场都是走向完全竞争环境。这种情况下成本是一个巨大的要素,外国养老体系适应中国的环境是“由奢入俭难”的过程会异常痛苦。
  第二:医疗环境不一样。
  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健康状态一般,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在于,中国医疗的出发点是临床治疗而非预防与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养老服务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失能”、“失智”,被逼不得不“医养结合”,为老年人的康复、医疗、护理补位。相反国外的养老体系对于失能和医疗的深度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人文关怀、认知症保护、意义疗法这种更高级东西,这种理念放到中国来就会有曲高和寡的尴尬。
  第三:职业环境不一样。
  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反。国外养老服务中最核心的社工在国内工作环境中的处境就比较尴尬。我们的社工很多时候是活动组织员,没有启到服务体系的枢纽作用,护理员职业也已经取消了职业资格。国外养老服务是体面的职业。医生的执业也区别很大,国外养老机构不用担心机构有无医生支持,反观国内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就很难打通这个环节,这也是把“医养结合”越推越高的原因之一。
  第四:卖的产品不一样。
  国外的养老是在输出一种生活态度——即便老了也能维持个人的追求、尊严的生活理想,这些概念体现在“去老龄化”、“去医疗化”、“积极老龄化”等理论中。然而,中国养老服务的本质上是在交易责任和风险,“等我不能动了再考虑养老服务。”这是中国老人普遍的心态。不能动对应的是健康状态和医疗风险。子女希望找到“替他们尽孝”的服务,老人希望找到“不能动了还舒服的生活”。在这种潜规则下机构、家属、老人和政府共同编制了一个幻觉,某种养老方式是能解决责任和风险问题的,做了个共谋完成了“尽孝”这项社会需求。在西方人看来“自己的风险应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你买保险了吗?”。所以你谈追求和希望,我谈恐惧和责任这本质上就三观不合,货不对号!
  第五:文化环境不一样。
  有关养老尽孝的伦理,文化DNA的差异非常大,这也深刻的反应在养老服务体系上。西方对养老、老年状态的理解起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简单来说就是老年人因为能力的下降反而更要关注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度医疗、不要过度依赖他人。从《理想国》一路走到《国富论》西方哲学一直在追求道德和实用主义之间的平衡,所以他们不会觉得老年人住养老机构是个道德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倾向于发挥老年还有继续实现价值的能力。这种哲学态度与中国传统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的养老文化起源于《尚书》,也来自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世界观。我们从来都是老幼妇孺在最里面男人在外圈抵御野兽,任何对老年人疏于保护的举动都会被视作道德缺陷,于是长者被赋予了过度医疗和过度保护养出了一堆“老年巨婴”。从《诗经》到一直到今天“孝道”从来都是中国社会不变的基石,送老年人去接受其他人的赡养再怎么做解释都会受到道德舆论的压力,正面也好、负面的也好都非常沉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环境长出来的服务体系从内核上就是南辕北辙的。
  到了2018年,如果还有外国的朋友说“现在中国的养老行业的发展就和我们20年前一样”咱们可以对他说“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