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访谈
专家:养老服务不宜以盈利为首要目标
作者:   来源: 东莞时间网  2018-11-2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高端养老院的市场前景不会太好,因为高收入群体的大部分人,除了有私人化的养老方案,他们平时也注重健康保养,所以没必要住养老院。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要科学规划养老服务市场布局,制定养老服务市场制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有条件的老人腾出一个空余房间给年轻人免费居住,年轻房客则提供“亲情互助”。作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爱心房客”模式引起各方关注。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新一轮养老支持政策或加快落地。人社部、民政部、卫健委、发改委、证监会、银保监会等多个部委相关负责人近日频频表态,将在养老领域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紧研究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加大多元投入力度,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银发浪潮”来袭,养老服务业已经进入爆发期。养老服务业引入社会资本,养老机构呈现多样化发展,养老服务价格如何保证普惠性?“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业主攻方向之一,目前医养结合实践面临哪些障碍?作为当前的主流养老方式,居家养老需要哪些政策和社会支持?针对这些问题,东莞日报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发表看法。
 
  养老服务不能只走高端化路线
 
  记者:公办养老院收费较低,但是床位等有限,服务水平也有限。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但很多民办养老院,收费相对较高,中低收入群体难以承受。为了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如何解决这种内在矛盾?如何既减轻公共养老的压力,同时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而且保持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
  唐钧: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并非所有民办养老院都是定位于高端化,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是中低端的。我个人也认为,我们国内主要缺乏中端的养老机构。高端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保险公司、地产商等举办的,一些国企也参与其中,但总体上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相比较而言,一些服务较好的中端民办养老机构,运营都是很不错的。东莞原先的一些高档酒店,现在转型改造为养老院,我认为这是不错的思路,但是,建议尽量定位于中端养老院,而不是都要做高端。高端养老院的市场前景不会太好,因为高收入群体的大部分人,除了有私人化的养老方案,他们平时也注重健康保养,所以没有必要住养老院。如果以人文关怀为目标去创办老年服务机构,把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样办老年服务肯定也是可以盈利的,当然不是暴利。
  谭浩俊:按照目前的财政实力以及社会保障能力,增加居民养老财政支出,对很多地方来说有难度。单纯依靠公共养老已经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利用商业养老的灵活机制,提升城乡居民的养老水平,扩大城乡养老的覆盖面和承载力。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商业养老的作用,提高商业养老在整个社会养老中的比重,减轻公共养老的负担和压力呢?很显然,金融部门是能够提供有力支撑和积极动力的,可以通过自身优势的发挥,建立与公共养老相适应的新的养老保障体系。如果商业养老能够与公共养老互动发展,有效弥补公共养老存在的不足,那么,我国的养老体系将得到极大改善,养老水平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发挥银行业、保险业专业优势,提供更多可供城乡居民选择的养老产品,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同时,要通过创新思维,开发更多商业养老产品,积累更多长期投资资金,投向风险小、收益大、稳定性好的项目和企业,实现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满足居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和需求。一旦商业养老保险的安全性强、回报率高,广大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医养结合应发力长期照护服务
 
  记者: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引入社会资本,民办医养结合机构勃兴,会面临哪些问题?医生等优质医疗资源本来就稀缺,医养结合机构如何解决医疗资源稀缺难题?
  唐钧:我对医养结合持不同意见。时至今日,“医养结合”还是一个没有明确外延和内涵的概念,行业内乱象较多。医养结合最早是由养老院提出的,住养老院的老人很多都患有慢性病,但养老院无法给老人开药,老人经常要去医院开药,而且,遇到急救的情况,养老院也穷于应付,医养结合的思路应运而生。而随着卫生主管部门态度转变,医养结合渐趋升温,一些医院也开始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普通老人并不明白医养结合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是简单地看养老院是否能提供医疗服务,所以,民办养老院迫于无奈,开始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但是,民办医养结合机构,不能对外开展诊疗服务,医生护士的工资等成本较高,这一部分的服务必然亏损。
  事实上,对于养老院来说,医疗服务相当于“灭火器”,只有在老人疾病紧急发作时,医疗服务才发挥作用,而在平时慢性病状态下,医疗服务的作用并不明显。养老院提供的主要服务,应该是长期照护和慢性病管理。而医院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是按照医院的模式来运作的,院区装修、工作服饰、部门称呼等都是按照医院的,这其实和养老院有很大不同。研究发现,长期照护服务实际上并不需要医疗过多地介入和干预。而且,对于大多数失能老人来说,治疗已经失去意义,他们需要的是生活照顾。所以,建议把原来属于护士的部分工作从临床医疗中剥离出来,自成体系称为长期照护。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有一些技术门槛不高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可以从临床医疗中剥离出来,放到长期照护服务中。而且,按照一般经验,老人长期居住的地方,其实并不适合用医院模式运作,而是应该按照家庭、社区的模式运作,所以,医养结合机构或许更适合主要按照养老院模式运作。
  谭浩俊:总结这些年来养老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发展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要科学规划养老服务市场布局,制定养老服务市场制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实际难度是相当大的,盈利效率也较低,需要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还要有一些贡献感。所以,对投资主体来说,要有不把盈利放在首位的意识。我们不担心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而担心养老服务机构的软件,亦即服务。因为,无论在管理人员还是在服务人员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如何拉长这块短板,对养老服务机构来说,压力很大。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是重中之重。有关方面必须就如何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后的监管工作进行超前规划与统筹,既要全面放开市场,更要全面监管市场。不然,谁也无法保证不发生安全、服务、收费等方面的问题。养老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技术、技能、管理水平等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对养老服务机构来说,不是有钱就能把事办好。提供良好的服务,让老人愿意来,让子女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服务机构,让老人能够在养老服务机构享受晚年美好生活,才是最终的目标。
 
  机构和居家养老隔离状态需改变
 
  记者: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方式。老人居家养老,如何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各种负担?除了赡养支出纳入个税专项扣除之外,子女照顾生病或失能老人,是否也应该探索享受照料假期、家庭补贴等政策优惠?
  梅志罡:目前最理想的养老模式是“三位一体”模式,即社区、物业和专业机构各司其职,帮助老人养老,在前期积累经验后,后期社区也可以引进专业机构对老人心理、身体进行照顾。作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一些地方出现的“爱心房客”陪护模式,也引起各方关注。在武汉市江汉区,有条件的老人腾出一个空余房间给年轻人免费居住,年轻房客则提供“亲情互助”。该 “爱心房客”项目由社工中心组织发起,采取网络和现场结合的方式招募志愿者,志愿者和老人签署“爱心房客”协议,江汉区将这个项目列入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这一模式好处多多,不少身体健康的老人,其实更需要心灵的陪伴,年轻人与他们聊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慰藉,效果会很好。这种“同居式养老”,在欧美国家也有实践:一些留学生免费住进当地老人家中,利用空余时间陪伴老人,帮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唐钧:坦率地讲,对于身体健康、自理无忧的老人,政府和社会并不需要过度关注和照顾,过度照顾对他们不全是好事。老人真正需要关怀和照顾的时候,其实是他们身体机能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减退的时候。按照我的估算,严重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只占老人数量的3%~5%。换言之,并没有那么多老人需要社会拼命去关注他们。对于这些老人的长期照护,按理说,在专门机构进行会比较好。但是,居家养老的巨大价值,国际上也早有共识。即使在发达国家,很多老人也是选择居家养老,专业的说法是“原址安老”,也就是说,当老人年纪大时,最好不要让他搬离原来长期居住的社区,不要让他突然去一个所谓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因为老人们更需要的是熟悉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即使对于一些失能老人,如果他们坚决不愿去住养老院,最终还是要选择居家养老。现在,就是要改变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隔离的状态,形成“养老院—社区—家庭”衔接的状态。对于严重失能或完全失能老人,家庭要安排落实一个人专门陪护照顾,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照护者”,与此同时,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对“非正式照护者”进行培训,专业医疗和社工人员每周选择几天,对居家老人提供支持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庭没有安排照护者,那么,社会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服务,所谓每周去看老人几次,就没有太大意义。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