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培训 > 动态
九江养老院的尴尬:中青年护工紧缺"老"护工唱主角
作者:   来源: 九江新闻网  2019-03-06

  阳春三月,又是一年芳菲时。许多人又背起行囊,漂泊异乡;也有不少游子眷恋家乡,选择家门口就业。来的来,去的去,鲜有人光顾养老院。于是,养老护理不可避免地出现用工荒。浔阳晚报记者走访浔城多家养老院获悉,中青年护工紧缺成了养老业普遍存在的尴尬现象。由于“老”护工居多,优质护工难招,有些养老机构因此很难优化护工队伍。
 
  普遍现象:50岁以上的“老”护工唱主角
 
  昨日上午,浔阳晚报记者来到浔阳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郑海军给浔阳晚报记者看了一份自己新近统计的护工信息表。根据这份信息表,浔阳晚报记者了解到,该院共有47个护工,其中60岁以上的护工14人,50~59岁的护工25人,38~49岁的护工8人。
  护工“老龄化”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浔阳区第二老年公寓。据负责人王晓霞介绍,该院护工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也有65岁,“年纪大的不识字,年轻些的又不愿意来,没办法。”
  从2018年9月17日接任浔阳区社会福利院院长的那一天开始,郑海军就着手做好优化护工结构的工作,“只有优化护工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初心是美好的。郑海军清醒地意识到优质护工对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护工是67岁,自己都是老年人却要护理同龄人甚至年岁更大的老年人。好在她身体好,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也有做不动的时候,所以就算不优化护工队伍,我们也得储备护工。另一方面,大部分护工来自周边农村或城郊结合地带,她们文化程度较低,我们相应的培训工作量就越大,关键是有些年纪大的护工连字都不会写,又让我们管理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助护理和抓管理工作。”
  
  用工尴尬:月薪3000元难留外省“穷人”
 
  既有的这些“老”护工普遍因为没什么文化,不会写字,在登记所护理的老人信息和交接班登记老人身体状况时,无法按要求完成登记工作。对此,浔阳区社会福利院每周安排副院长或大班长带队挨个巡查老人房间,亲自登记老人相关信息。
  “因为护工文化素养不高,我们管理起来就比较被动。”浔阳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郑海军向浔阳晚报记者讲述此事时颇为无奈,“在没招到优质护工的情况下,我想把所有老人的名字打印出来,让不会写字的护工对身体有问题的老人名字打叉,没有问题的则打勾,回头我们再根据勾叉研究老人病情。”
  为了尽快提升护工队伍护理质量,浔阳区社会福利院去年招了一批来自贵州偏远山区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年轻护工,然而他们没待几天就都走了,原因是嫌工资低了。说起这事,郑海军有些抱屈,“他们长期做下去的话,一个月也能拿到3000多的薪酬,相比我们当地工资收入标准,这个待遇也不算低,而且多数上的是两班倒的班,不算很累。没想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压根瞧不上3000元月薪。”
 
  招工困境:看的多留的少,广撒网招护工
 
  优化护工结构的前提是护工人数足够多,而招工就是唯一壮大护工力量的手段。然而,去年9月至今,浔阳区社会福利院并没有招到足够的优质护工。
  “好多人过来看,但结果是要么嫌活儿累,要么嫌工资低,看的多,留的少。”郑海军告诉浔阳晚报记者,因为迟迟招不到合适的护工,护工结构优化一事不得不搁浅下来。但该院招工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年我将继续想方设法招人。此外,我还会继续通过私人关系撒网到全国各地传说中的‘穷山沟’,尽量招到一批合适的护工。同时,因为担心现有的老护工安全,我还要考虑为他们购买意外险。”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