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批养老专业毕业生纷纷逃离专业,记者打开大学生内心独白
作者:   来源: 图释世界  2019-07-25

 

  “家人有建议我去养老机构发展的,觉得这是朝阳产业;也有希望我去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因为三甲医院相对更稳定。老年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需要有更扎实的技术经验去应对。在这样的考虑下,我最后选择去三甲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李菲菲,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首批养老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代表之一,毕业后同时收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一家养老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思考再三,她选择了进入三甲医院工作。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分院在其本科护理学专业里,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的方向。

  老年护理学术领域专家、杭师大护理分院院长陈雪萍告诉记者开设养老专业的初衷:“通过4年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我们希望能培养出养老领域的服务管理人才。”

 

  但事与愿违

  “去年10月底,我们特别开了一场养老服务企业就业招聘会。我们对口专业的52名学生,最终没有人去养老机构上班。”陈雪萍院长发现,第一批养老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几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三甲医院等有编制的大机构。上面提到的李菲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即将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职的小陈(化名)直言:“无论是待遇还是社会认同感,三甲医院都比养老机构要高。这是我选择去三甲医院工作的原因。

  小陈考虑到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从事养老服务行业,肯定是要从基础护理工作开始做起,再慢慢上升至管理岗位。

  “这个期间对我来说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蒋一萍也赞同“在三甲医院就业更稳定”的说法。

  廖梦倩是杭师大护理分院大二学生,目前正在读护理学专业。她曾在康久天颐护理院实习,现在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康复科实习。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叫廖梦倩,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护理学专业的学生。

  听说你曾经在养老院实习,是哪一所养老院,当时去实习的时候有想过在养老院正式工作吗?

  我有在杭州康久天颐养老院实习过。去实习的时候当然有想过以后在养老院正式工作并发展,毕竟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

  当时在养老院实习的时候,有没有遇上什么困难呢?

  当时在养老院,其实需要克服的更多是面对老人护理的心理障碍。

  很多老人在晚年的时候身体状态不好,她们躺在床上却拒绝治疗,很多时候也是心理上的自我放弃。而且面对一些失智的老人,交流也是很大的问题,她们虽然和孩子一样的简单,但还是从眼神中看出有很多的无奈和落寞,这些都是我遇到的问题,并想解决的问题。

  后来你现在去三甲医院实习了,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呢?

  现在去邵逸夫医院实习,一方面是学校安排的见习活动,另一方面,想通过临床的实践,真切了解一下养老护理和医院护理有什么区别。

  如果还有机会到养老院工作,你还会去吗?

  如果有机会回去,我想我是会去的。

  现在的养老院护理还是略微薄弱了一些。我在实习问了很多老人,他们表示,养老院中只能治疗简单的疾病,稍微有一些重一点的疾病,就还是得到大医院去。我觉得养老护理能输入新鲜的血液,一定有所发展。

  现在养老院的哪些现状让你觉得不太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去那工作?

  我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同学,养老院还不是很适合初步发展。在面对老年疾病的护理甚至最简单的打留置针都很有难度,老年人的血管极脆,很不容易打进,多次的失败对老年人也是一种伤害。

  其实我更倾向与刚毕业的学生在医院临床相应科室实习轮转之后再进去养老院的护理部,只有一定的实践积累以及有扎实的老年疾病了解,才更加有利于养老护理的发展。

  与大多数选择去三甲医院工作的同学不同,应届毕业生陈秋莉则放弃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工作机会,选择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研究生,进修公共健康专业。

  20187月,她作为交流生赴德国大学学习一个月。德国先进的养老产业,对她触动很大:“我要把外国的养老经验带回国。”这也促成了她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选择。

 

  服侍老人,你愿意吗?

  Q:大学开设养老专业是在走弯路吗?

  陈雪萍院长观点鲜明:“养老领域里的短板是人才。既缺乏一线照护人员,又缺乏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只要坚定地相信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踏实工作,勤于思考,这个专业的学生未来一定有前途。就业也一点不用愁,只要愿意,全部都能在养老机构就业。”

  但为什么我省首届养老专业毕业的52名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工作呢?

  “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从事照护老年人方面的工作吗?”

  杭州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俞芹反问记者。

  “现在的毕业生马上到00后了,从小可能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就说我自己的女儿,18岁了,我还觉得她连衣服都洗不干净。你让她去从事一些护理老年人的工作,那要多大的勇气!而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分为健康老人和失智失能老人,后者占了一大半。”

  难的不是对口就业,而是如何留住人才。

  即便是就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岗位流失率也维持在高水平。

  俞科长一线养老机构工作时,曾招了4名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我承诺给他们在一线锻炼半年后安排管理岗位。”

  这4名大学毕业生中有2名一年之后离开了。另外2名大学毕业生提拔到行政岗位,但在两年后也都离职了。

  的确,照顾老人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很琐碎,有时很考验人的耐心。

  比如,大学生照顾的老人中有些患有失智失能症,可能会出现随地大小便、吃过饭却说自己没吃、不停地游走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对于大多数行动不便、如厕困难的老人,还需要帮助他们排便。

  俞科长坦言:“后来我想了想,也能体会到大学生的心情。服侍老人总免不了要忍受‘老人味’,要跟屎、尿、痰打交道,一些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即便是经过一段时间一线锻炼后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也因为工作环境封闭,缺乏同龄的交流对象,缺少‘同伴效应’而陷入孤独,最后离职。”

  据记者调查,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目前入住258位老人,平均年龄80.05岁,有一半是失智失能的老人,照护工作量大。

  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付萍说:“在我们的福利中心,现在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护理员平均年龄50岁。与年轻人相比,她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都有一些生活阅历,生活技能更强,也更有耐心照料老人。”

  虽然在一线基层护理上,养老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优势,但他们在康复护理、护理技能上的优势明显。而这也是养老机构喜欢招收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比起一线护理工作,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管理岗位

  时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杭州养老机构工作一线岗位平均年薪56万元,进入管理岗位后的平均年薪78万元。

  而我省对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护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也有政策扶持:入职本省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康复护理等工作的,满5年给予一次性奖补。其中,本科生奖励4万元,专科(高职)生奖励2.6万元,中职生奖励2.1万元。

  即便如此,很多大学生还是觉得待遇差。唐同学向记者描述说,离开学校到养老机构实习后,才发现护理工作非常艰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仅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薪资待遇也不高。

  与唐同学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应届毕业生小胡:“虽然在实习中我收获了不少知识和感动,但一些现实问题不得不让我直面未来。”她说,等自己在护理一线积累了经验,有了足够的能力后,就想转入管理岗位,收入可以更多一点。

  除了收入问题,社会认可度不高也影响了大学生去养老机构业。“有人在和朋友聊天时,对方听到自己是做养老的,马上就泼一盆冷水,这个能有什么前途?”这种心态,造成了大量养老专业毕业生的流失。杭州康久天颐护理院执行副院长孙晓露说。

  “养老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护、常见疾病照护、老年人健康咨询、心理照护、常见老年疾病康复保健等技能服务能力。在专业能力和老人管理方面,是四五十岁的照护人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每年都想方设法招收养老专业的大学生前来实习,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却是少之又少。”

  这个职业目前确实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薪酬偏低、缺乏上升通道等一系列问题。也有网友呼吁,国家能否在入学和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网友天真蓝:“比如像当年培养师范学生一样,凡是来报考养老专业,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免除学费。”

  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付萍说:“一个年轻人将养老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职业选择,在当下还是非常少见的。”

  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床位预约已经到600多号了,可年轻人愿意来工作的依然很少。只有一个大专生,而且是做行政工作的。

  

  如何解决养老服务的人才困境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才能够扩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模,让更多大学生愿意投入养老服务业呢?”

  面对记者的问题,杭师大护理分院院长陈雪萍认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有“专业认同”,在进入到行业里需要有“职业认同”。

  通过建立这两种认同、感知,构建起自己的专业身份,从而更好地在养老服务行业中发展。

  她建议,养老服务行业迫切需要系统地培训师资队伍,以“师徒制”的方式培训年轻教师,或者让年轻教师到养老机构做院长助理,会有助于学生建立身份认同。

  

  事实上,这些既有临床护理专业背景又懂得老年护理知识的毕业生,对亟需人才的养老机构来说非常紧缺。陈雪萍院长认为,应该增加养老服务人才的招生名额,建立起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番调查下来,记者认为,养老机构要吸引大学生就业,招得进、留得住,至少需要过“三关”:

  “面子关”

  养老专业目前还是两头热,一方面是政府倡导力度很大,一方面是社会关注度很高。但光有热情还不够,更需要社会各界对这份职业的认同,对社会地位的认同,毕业生自己以及家人、朋友对此的认同。

  “薪酬关”

  又脏又累的活,高强度的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报酬来回报;另一方面,要在养老机构内部建立职业提升通道,为大学生进入养老机构提供良好的职业愿景。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养老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来破解难题;

  “心理关”

  高校和社会各界要为养老机构输送更多的年轻人,服务各个层面的岗位,使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向年轻化、专业化发展,建立“同伴效应”,创造条件,消除年轻人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心理孤独感。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