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雷泣墓——孝子王裒的传说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则孝子王裒的故事。在昌乐县,就流传着孝子王裒的故事和神话色彩的传说,王裒的传说也被列入了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这里,有一座很大的墓葬,据传,是孝子王裒的墓葬。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是闻名暇迩的孝子。

    ●祭祀活动每年都有

    几百年来,在王裒院村,每年古历的九月十七日(王裒诞辰),群众都会自发举行隆重的拜孝子盛会,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烧香一封,添土一兜。日积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时期墓高20余米。

    如今,世人面前孝子的墓葬仅仅是一座土堆。可是,以前这座墓是在一所大院子里的,当地村民称之为王裒墓院。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马宋街乡贡生刘用贞庆贺其子刘约中武进士,捐巨资修葺王裒墓院,并亲手栽植六十六棵松柏于墓院内,时昌乐县令徐人元作诗颂之刻碑立于墓院。从此,王裒墓院巍然形成,松柏葱郁、香火愈盛。嘉庆二年(1797年)昌乐县令魏礼焯见墓院周垣残缺,砖蚀斑驳,毅然带头重修,终将原来墓院建成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60米。嘉庆20年(1816年)潍州知府窦炎再次捐俸重修王裒墓院,此次重修新建凉亭三楹,八根八楞石柱巍峨挺拔,雕梁画栋,成为方圆万里著名的人文景观。1947年潍县解放前夕,墓院日渐凋残。“文革”期间,王裒墓院又被当作“四旧”魁首,凉亭砖瓦木料拆去建了学校,八九座石碑修了桥,院墙坟堆被挖去填沟垫坑,从此,王裒院村犹在,王裒墓院荡然无存。

    ●王裒孝行故事感人

    能够引得众多的村民竞相拜会,让众多名人义士为之修坟筑墓的王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孝子呢?

    村民介绍,三国时魏国的王裒,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王裒便与母亲回到了昌乐故里。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多少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王裒对父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读到《诗经•蓼莪》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颂读,禁不住泪如雨下,悲不能已。

    ●民间传说众多

    而民间的一些关于王裒的传说更是活灵活现,整个王裒被“神话”了。

    王裒院村一位老人说,以前,在王裒墓院凉亭子西间正面上方,有一块赭底金字的长匾,上书“仙方活人”四个大字。这里有一段传说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汶河岸安丘境内某村有一个大户人家忽然得了重病,四处求医问卜无果。他的儿媳妇很孝顺,听说昌乐有个王裒爷很有灵气,前来求拜,结果王裒显灵,其大户人家吃了儿媳妇求来的神药,没多久竟康复如初。为了答谢王裒的救命之恩,其大户人家请人做了这块赭底金字的长匾,挂在了王裒墓院。王裒赐药的传说被人们一辈辈传了下来。

    还有一则“灵佑乡人”的故事。传说王裒院庙里有许多上供用的盆子和碗,村民葬丧嫁娶大办宴席时必去借用,用完后再送回,据说用了这些盆子碗就会沾上灵气,办什么事都顺利。农忙时节如果家里无人照看孩子,送到庙里,孩子会不哭不闹、平平安安。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