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险从“候补队员”到“第三支柱”,人寿泰康新华等巨头初尝甜头
作者:   来源: 华夏时报  2018-03-20

  摘要:几年来越发密集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下,商业养老保险正在从“补充”养老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阐释了居民收入提高后,需求层次开始上升,改革开放4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从343元到2.6万元的飞跃,中国居民的需要开始从基本生活所需向长远安全保障转移。而近年来中产阶层的崛起、金融市场的完善等为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铺好了基石。
  
  昔日的“候补队员”
  
  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企业员工基本养老制度,如今养老金缺口问题正成为老中青集体热议的话题。至于缺口现在究竟有多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称,国家要尽快出台精算报告,像公布财政预决算一样向社会公开,才能算清养老金缺口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例如“国资划转社保”等缓解方案,未来全国统筹、延迟退休等综合配套改革还将继续。市场化的商业养老保险在推动积极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社会养老基金的重要补充,对于减轻财政负担、扩展融资渠道、满足居民多样化投资需求、平滑消费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曾表示,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以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金融业总资产大约是272万亿,银行业总资产232万亿,银行业总资产占比达到85%,结构失衡。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快速壮大保险业资产实力,有利于优化改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的一种,它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对象,在被保险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届满时,由保险公司按合同规定支付养老金,根据不同的回报方式,可分为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等。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Worldpopulationprospects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升至35.10%。2015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仅有2.6%,对比美国的42.5%,还有很大的空间。且有国外学者曾利用亚洲17个新兴经济体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化对亚洲国家的养老保险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我国新世纪伊始至今,城镇化率已从36%的水平上升至如今的58.52%,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仍处在加速城市化的阶段(30%--70%),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仍有扩展空间。在几年来越发密集的政策激励和引导下,商业养老保险正在从“补充”养老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
  
  政策红利渐现
  
  我国商业保险起步较晚,最近几年逐渐被重视起来,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成为我国最早的关于商业保险的政策支持文件,与后来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商业保险服务军队建设的意见》等一道,为商业保险体系的建立描绘了具体图景。2017年6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即将开展试点,个税将在扶植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我国养老体系“第三支柱”的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税延养老险的操作较为复杂,涉及到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个税抵扣。”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曾表示,如果优惠力度不大,老百姓恐怕很难认可,目前险企也多在摸索观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余次提到“养老”,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医养结合”在此次两会中备受关注,被看作破解养老困局的“一剂良药”。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号召,一大波更为具体的政策红利正在路上。例如贵州于2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形式,参与全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项目建设;引导保险机构兴办养老社区及健康体检、休闲康养等养老健康服务设施和机构,促进医养融合发展、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巨头入局
  
  2017年1月,中国人保旗下的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正式获批,成为我国第8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另外7家分别是平安养老险、太平养老险、泰康养老险、安邦养老险、国寿养老险、长江养老险、新华养老险,其中国寿养老和长江养老、新华养老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太平养老、平安养老、泰康养老以及安邦养老承担着养老保险业务。2017年前三季度,这4家养老保险公司的前三家共实现原保费收入227.7亿元,其中平安养老以143.61亿元的原保费收入遥遥领先,泰康养老超越太平养老以45.94亿元的收入位居第二,太平养老保费收入38.15亿元。另据偿付能力报告,2017年三季度末,平安养老综合偿付能力290.80%,太平养老综合偿付能力265.81%,泰康养老综合偿付能力232.56%。各险企已不再满足对保险产品的推广,而是建立起各自更为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大健康、大医疗”、家庭保险等方面着力布局创新,保险产品日趋多样化、综合化。
  
  “未来感”商业养老保险
  
  科技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商业养老保险也正在探索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场景。移动医疗相关技术逐渐成熟,寿险企业多选择布局“互联网+医疗”,其中开始比较早的是中国平安2015年推出的“平安好医生APP”,最近已准备好赴港上市。截至2017年末,“平安好医生”已拥有近2亿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三千余万人,日均在线服务37万次。一些保险公司选择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以控费、获取客户完整健康数据等为目的,对医院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更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及服务。如2016年阳光保险与潍坊人民医院合建的阳光融合医院、2017年泰康集团50亿元人民币投资成立的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险企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在控费等问题上存在内在的利益冲突,无法达成目标一致的理想效果。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傅卫曾表示,商业保险公司与公立医院共享医疗数据应该属于今后医改的一个方向。“医疗信息化的推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消除信息和数据的孤岛,要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未来,区块链技术为商业养老保险带来的创新和信息获取变革更加值得期待。一位互联网保险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互联网保险公司布局商业养老保险的并不多,一是多数互联网保险企业本身发展仍在摸索阶段,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二是养老保险产品一般金额相对较大,产品设计本身相对复杂,专业名词和计算方式较难,现阶段仍能需要专业销售人员对客户进行介绍、培训,如何更有效地“互联网化”仍在探索;三是监管层对在线销售储蓄或理财性质的保险仍然比较严格。由此看来,互联网保险企业布局养老保险的探索仍任重道远。
  
  中国人寿:创新+跨界合作
  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费收入超过5000亿元,领跑行业,国寿养老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业务规模2674.78亿元,同样远超竞争者,开放式个人养老保障产品规模突破900亿元。
  目前中国人寿主要经营的养老类保险产品有:国寿福瑞安康保险组合计划、国寿松鹤颐年年金保险(分红)、国寿鑫裕保险组合计划、国寿福禄满堂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国寿鸿禧年金保险(分红型),截至2017年9月末,年金类有效保单人数达4595万人,承担给付责任1.53万亿元,并在行业率先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至2017年11月末,承保近4500万老龄人口,在提升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减轻个人、家庭和政府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国寿创设了国内规模居首的“国寿大健康基金”,投资健康医疗产业,推进北京、天津、苏州、深圳、三亚等城市“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产业战略布局。
  
  泰康养老:养老社区“先行者”
  2018年1月,泰康之家·蜀园正式落成,为继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运营后第四家持续照护医养社区。今年以来,泰康医养社区已接连新增南昌、厦门、沈阳三地的布局,形成全国11城联动格局。“泰康之家”作为险企在养老社区实体项目中的“先行者”和成功代表,始终坚持连锁化、品牌化的“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布局。借鉴美国“凯撒模式”经验,打造从建筑到服务,从整体到细节符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国际标准医养社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些社区目前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社区服务于人寿保险捆绑,最低保费为30万美元,需要在10年内分期缴费。另外,居住在社区的个人每月支付约2000美元的膳食、保洁及其他服务费用。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秘书长曹德云2017年6月披露了一组数据,“我国目前保险业共有8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8个保险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近670亿元,实际已投资金额超过237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泰康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险+医养社区综合体,自2015年以来,已在中国三大城市花费17亿美元打造包含6600套公寓的连锁养老社区。其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最近的讲话中说:“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是‘朝阳’行业。”
  
  新华保险:险种互动
  新华保险实行“一体两翼”战略,以寿险为主体,以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两翼,重点销售养老年金、健康险、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养老板块与其他业务板块之间形成良性的协同互动。
  新华保险CEO万锋曾提道,我国现阶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稳定生活的保障需求,是富裕之后的养老、健康保障需求,因此险企应当重点发展长期养老年金产品、普通寿险、健康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以及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