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喜欢怎样的居家养老模式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4月18日早上10点半,吃过早饭,住在汇嘉园小区65岁的范喜良便和往常一样,散步到了一栋楼之隔的红庙子街道办托老站,坐在椅子上,悠闲地打起了麻将。

  范喜良老两口有一儿一女,虽都在乌鲁木齐,但离得远,也只有周末才能回来看看,“有了这里,我就多了一个‘活动’的家。”

  在托老站里,十几个老人有的在拉家常,有的在翻报纸,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打麻将,各得其乐,而在托老站的另外两个活动中心更是有数十名老人在跳舞和打牌。

  托老站已成为了范喜良和周围居民退休后的另一个“家”,托老站是乌鲁木齐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记者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通过上门服务、社区日托和引入专业化的养老机构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

  “家中老年人需要日间照料,可以有专人陪护;独居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来做;子女不在家,有应急求助,服务人员可以上门提供,这是乌鲁木齐市自2009年以来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乌鲁木齐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经过近三年的时间,乌鲁木齐的居家养老服务究竟做的好不好?一位在民政部门工作多年的内部人士坦言,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半个月,记者走访了首府50家托老站的近半数托老站,发现多数托老站只有一个或者两个日托的老人,除了管理人员也没有其他老人活动,大多数托老站成为了鸡肋,只有少数托老站获得好评。

  托老站到底怎么样才能建好?成为了众多社区的难题。也许,这几个托老站的做法能或多或少地带来点提示。

  在走访了前进街、青年路等多家社区托老站后,记者发现,在硬件设施上,托老站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但一些人性化、多层次的服务却能吸引很多老人的认可。

  如何赢得老人认可,红庙子街道办劳动保障所所长曾祥金认为,不仅仅要给老人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关注老人的生活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人们常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衣食无忧之后,给老人们“找事”,让老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是社区养老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红庙子街道办的文化娱乐中心,一群老人正在唱着《我们工人有力量》,活动室里传出了歌声和笑声,来参加活动的老人有二三十人。虽然他们不再年轻,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愉悦心情。

  68岁的张爱梅是他们中的一分子,喜爱唱歌的她觉得在这里找到了自我,她觉得“现在年轻得还像少女一样”。

  “不但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曾祥金认为,对于老人来说,生活便利是首要,而身体健康更重要,只要这两点保证了,老人一般都会认可托老站。

  快到12点了,范喜良坐不住了,给旁边几个老人说,“咱们打完这一把就结束吧,我要买菜回家做饭了。”

  其实,在托老站如果吃午饭需要十块钱,这对于月工资三四千元的范喜良来说,是可以承担得起的。

  “习惯了,还是喜欢在家吃。”范喜良说,在家吃一是干净、卫生,二是他能走能跑的,能省点就省点。

  收拾好水杯,范喜良走出托老站,来到对门的蔬菜直销点,买了西红柿、小白菜和鸡蛋。

  “我和老伴的午饭就解决了。”范喜良笑着说,托老站和直销点门对门,对于他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托老站活动的很多老人表示,因为有了这个蔬菜直销点,他们买菜更方便了,也让他们更愿意选择来托老站休闲娱乐。

  走出托老站,在汇嘉园社区的大门外就有红庙子街道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有一个全科医生,基本能解决老人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小毛病。

  根据乌鲁木齐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目前乌鲁木齐市有551个社区,其中有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了全市的每个街道。

  “红庙子街道办采用这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托老站相结合的方式,是将医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得辖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经济、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养老关怀。”乌鲁木齐市卫生局基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给老人提供一个老年人食堂也是吸引老人来托老站的一个主要原因。记者走访的多个托老站也有食堂,但和社区食堂是一体的,只是在给社区工作人员做饭的同时给老人顺带做一份午餐。

  “我们和年轻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年轻人喜欢大鱼大肉,我们就喜欢清淡点的菜。”家住南湖丽苑78岁的张毅然说。对于专门给老人供餐,很多社区表示,目前这个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一则需求量小,费时费力,成本也高;二则社区工作人员本身就不足,不可能再专门抽调人手给老人做饭。

  而作为首个民营托老站的水磨沟区慈心托老站专门设置有一个专门的食堂,配备一个专门的厨师,“今天的食谱是肉末蛋羹、木樨鸡片、西红柿鸡蛋汤和米饭。”师傅将饭菜端出来,摆放在一个个固定好的小餐桌上。慈心托老站负责人杨先生表示,这些饭菜是经过和多个老人沟通后专门订下的菜式。

  记者了解到,老人在托老站参与的一些休闲活动,如看电视、阅览、打麻将等是不收费的,午餐一般是10元一餐,每天有数十人在托老站就餐。

  家住长青四队74岁的赵莹说,“白天家人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做饭特麻烦。我经常来这里搭餐,两菜一汤,每餐都有不同的菜式,味道还挺不错呢。”

  汇嘉园社区很多老人表示,托老站最让他们满意的地方就是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这些老人所说的及时有效的服务,指的是红庙子街道办给辖区多户老人家中提供了一键通呼叫系统服务96580服务中心。

  记者在红庙子街道办托老站看到,96580服务中心内有一名工作人员,在街道办辖区多户老人家中,都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固定电话连接有一个红色的“紧急呼叫”键和绿色的“生活服务”按钮的居家养老呼叫器。

  老人在家按下“一键通”按键,呼叫器发出的信号会立即显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收集信息的电脑上,值班的专业工作人员将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老人安排服务。

  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小马告诉记者,由于老人视力不是很好,很多时候打电话不太方便,如果按紧急按钮,既方便又快捷。

  记者尝试了按紧急按钮,在小马工作的电脑上立刻显示是谁家来电,地址在哪里,电话是多少。

  “如果是红色按键显示,我们会立刻拨打120,请医生速到现场,而如果是绿色按钮,我们会打电话过去咨询老人有什么需求。”小马现场演示。

  在小马的电脑中存有社区附近每个饭馆、医院、家政的服务电话。比如老人中午不想做饭,按下“一键通”后,小马会根据老人想吃的饭拨打餐馆电话,再由餐馆将饭送到老人家中。

  住在汇嘉园社区的姚卫华老人,今年已75岁。去年夏天,他的高血压突然发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

  “当时,老姚的血压突然升到200多,需要马上去医院治疗啊。我心急如焚,一边扶老伴躺下,一边按了‘一键通’紧急呼救。”姚卫华的老伴回忆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两分钟内就赶到我家,并且很快找来120救护车,还帮忙将老姚抬下了楼。没有他们的及时相助,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记者还了解到,红庙子街道办专门成立了社区便民服务队,和辖区各企业联合解决辖区老人的需求,每次服务是根据老人所享受的服务具体收费,但诸如更换水管、灯泡等,只收取材料费,不收取服务费。

  “目的就是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托老站的服务。”曾祥金表示,这相当于一个虚拟的托老站或者说是养老院,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

  4月6日,天空飘着细雨,住在南湖丽苑76岁的老人李美芸在家门口不停地往外张望,几分钟后,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拿着水桶和抹布的女子进入她的视线。

  “小付,赶快进来,快把身上擦擦。”说着,李美芸递上了毛巾。

  小付是爱心托老站的工作人员,近一年来,她负责给李美芸老人打扫房间、做饭、陪老人聊天。

  李美芸是一位低保户,老伴过世多年,儿子一直在外地工作,家中除了偶尔有邻居串串门,很少有别人拜访。

  年轻时很要强,李美芸“根本没想过老的一天”。可这些年连续的生病、空落落的病房、抬不起的脚步……她突然觉得“被时间打败了”。

  爱心托老站工作人员付萍的出现让李美芸的生活有了改变,“终于有人和我说说话了。”

  “老大娘、老大爷其实内心也像间屋子一样,敞开那扇门并不容易。”付萍说。

  去年开始提供上门服务时,付萍去李美芸家,往往按很多次门铃也不开门,“就算开门,老人也对我们很警觉,只是把门打开一点点缝。”

  多番解释后,李美芸才开始慢慢接受付萍,现在“一个月见不到小付,我还真想她。”

  “我特别喜欢刘德华那部反映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电影《桃姐》。”付萍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桃姐穿上漂亮的衣服跟着刘德华出席活动。出发前,她幸福地挽着刘德华的手臂叫他“大帅哥”,刘德华叫她“大美女”。“老人都渴望平等,渴望被关注,更害怕老去,也更敏感。”

  “只要我们愿意走进老年人的生活,他们会愿意和我们沟通的。”付萍说。

  记者了解到,水磨沟区作为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之一,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2万,占该区总人口的9.4%。2009年6月,市、区两级财政投资20万元,与辖区福利企业爱心偏瘫老年公寓共同成立了爱心、慈心两所居家托老站,托老站由爱心偏瘫老年公寓统一管理,是乌鲁木齐市首家民营托老站,目前为水磨沟区150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做饭打扫卫生等等,每小时收费十元,目前爱心托老站有上门服务人员6名,每天都有老人打电话要求他们提供上门服务。

  “很多时候我们都忙不过来,不过现在上门服务的对象多是政府提供的低保户以及困难家庭的老人,这些低保户和困难家庭的费用由政府承担。”爱心托老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过目前也有不少老人开始慢慢认可他们,他们的家政服务已扩展到部分愿意出钱的老人,“我们相信当这些老人逐渐改变意识,愿意出钱买服务的时候,我们的生意会比现在还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全市50个托老站,只有少数几个每天能接待不少老人,而多数托老站都是闲置或者根本没人去。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了解到,在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时,市上配套一次性建站经费,而后期运行经费,则由各区政府保障,而每个社区在投入和重视程度上参差不齐。对绝大多数社区而言,只能尽量去做一些要求的项目,比如提供场所、为一些鳏寡孤独老人提供服务等,“一旦社区工作加重,这块的工作就会被弱化。”一位在民政部门工作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社区内的养老服务资源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家政服务、信息资讯等,由于受体制限制、地域分界限制和利益矛盾等的制约,还没有真正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合力。

  “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最终目的,是把这里建成一个平台。平台的一边,是需要包括就餐、家政、就医、心理咨询等等各种个性化服务的老人,而另一头,则是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助老服务机构、志愿者甚至商家,只有服务成规模后,运营成本才会相应降低。”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富强表示,只有多方关注才能形成资源合力,解决好居家养老的问题,只有居家养老推行的好,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

  比如老人就餐问题,杨富强表示,若政府能整合各社区的就餐者资源,由相关机构统一运作餐饮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解决类似于晚餐服务、个性化配餐等这种单个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