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企业须有稳定盈利模式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同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相比,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缺乏自主品牌以及核心技术和产品、管理较为粗放、营销手段不足、服务队伍的职业素养不高。

  “支付能力缺乏、购买服务意愿不足,导致众多失能老年人的潜在服务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服务需求,致使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难以伴随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应有的快速扩张,企业因此也缺乏进军养老服务市场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前景看似很好,实则不佳的根本原因所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部副处长李志宏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据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这两地合计就10多家的样子,绝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多数企业经营处于盈亏临界点上下。

  青松老年看护公司总裁王燕妮、引进于美国的仁爱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研发部负责人黄冠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都一致表示,仅依靠政府全部包揽社会的养老问题是不可能的,企业应找到自己的赢利点,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政府给补贴更要给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扮演着养老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发达国家,政府主要是设计制度和制定规则,其他由市场来做,如日本、德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美国也有比较完善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失能老人可以通过护理保险制度支付居家养老服务费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类似的制度,加之老人们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失能老人的支付能力不足,由此导致我国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量很大,但是有效需求量不高。

  对此黄冠华建议,政府需要做几件事:首先是制定好政策,政策做好了会起到杠杆作用;其次,政府承诺养老社保基金应按时逐量地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逐年有所上升,并实现其保值增值;第三,应逐步兑现全民医疗保险;第四,应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民间企业、组织,甚至是有能力的国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行业是微利行业,政府应考虑在税收上有所支持,以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黄冠华说:“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政策是按照走工商行政登记的企业对待,按营业额交5.6%的营业税。此外,一旦盈利,还要交25%的所得税,企业最后所剩无几。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养老行业发展。”

  黄冠华呼吁,希望政府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制定一个门槛,要保证这个队伍的专业性,应有行业监督体制。在美国,工作实行小时服务制,服务流程、标准、督导等都有完整的体系,实行企业化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步阶段,还在摸索,行业准则和监督制度完全没有。

  “目前我国没有国家级别的从业人员培训机构,企业只能自己出钱培训,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黄冠华说道。在美国,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在进机构前就已在培训学校接受过专业训练,拿到资格证了。又如在美国,急救方法可能是全民皆知的事,而在我国却需公司出钱教员工如何急救。可见,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舆论导向与加强教育问题也需重视。

  “美国有商业险来覆盖长期的护理费用,这是最大的一个优势。在护理方面,美国的穷人有医疗保险(MediCare)来覆盖;如果钱还比较富裕,就由商业险来补充,穷人富人的护理费用都有人来管。”黄冠华接着说。

  另外,王燕妮表示,对确实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希望政府可以制度化地参与进来。制度化参与在一些发达国家是通过长期照护保险,还有一些是政府退税,例如子女给老人买服务,政府可以给子女退个人所得税等。李志宏认为,发达国家这种制度性投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保障功能也比较强,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市场有效需求支撑。

  企业盈利模式须是可持续能复制的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多采取直营模式,极少数采取了直营连锁的经营模式,例如青松。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整个养老服务业也比较成熟,居家养老服务企业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模式的较多。”李志宏告诉记者。

  他还表示,在企业层面,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在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业仍处于初创阶段,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盈利冲动,着力培育品牌、形象和声誉,形成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特别是能够有效复制具有程序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在此基础上,可考虑特许经营的模式,迅速拓展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数量较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自身品牌和核心技术、实行连锁经营、跨国经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例如目前仁爱华在全球拥有300多家特许经营网点。这些,都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企业难以企及的。

  “把养老服务业做成纯慈善太难,因此我们力图探索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应该说,政府只要把政策制定好,养老行业也能有正常的盈利,这样才可复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需要生活,因此一定得有可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样才可以长久。”黄冠华告诉记者。政府与其拿钱直接来养或是解决问题,不如扶持一下民间组织,来把这个行业做起来。只有让行业有利润,才可以鼓励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可以良性循环。黄冠华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机构都是盈利很少或是亏损,人员素质低,发给员工工资很少,就会导致留不住人的问题,从而导致机构运营困难的恶性循环。黄冠华表示,目前仁爱华还处于投入阶段,最大投入主要在初期的人员工资、人员培训、IT武装等方面。

  王燕妮也表示,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只靠政府补贴,那么企业的生存能力将是有限的,不能把自己这个帮人忙的角色变成另一个需要被帮助的对象。企业如不能盈利,则失去发展动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只有盈利了才能更好地帮到需要服务的老人。青松从2008年底确立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核心业务,发展到去年基本持平,现在保持比较健康的财务状况。

  中医护理是本土养老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企业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如仁爱华和青松来讲,可能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

  中国仁爱华虽是家美国机构,但为了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也有本土化的创新。如在美国仁爱华“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理念基础上,中国仁爱华又多了“让工作人员有尊严地工作”的创新标语。此外,还有全国联网热线电话、计算机全面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仁爱华服务的是自己愿意付费的人群,一旦有政府支持和保险公司增加护理险,就可以服务尽可能多的人群。

  青松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技术、产品、服务上,还表现在整个模式的创新上,整个服务的开发、提供和服务保障全都换个思路,从老人的家里出发。24小时护工只是替代型护理,青松希望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的护理使老人自身的能力慢慢加强,进而扔掉护理的拐杖健康生活。另外,王燕妮还告诉记者“时间银行”的说法,鼓励年龄较小、身体较好的老人走进社区参与服务,从而为将来某一天的“被服务”累积积分。

  而创新对于李志宏而言,则认为要充分发掘我国民族保健养生和医疗护理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技术和产品,这是本土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王总充满信心地感叹:“希望10年后等我真正进入老年后,可以享受到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不管是中是西,不管是民营还是公办,希望存在于中国辽阔大地上各式各样的养老机构,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能够进一步交流切磋、借鉴互补,真正登陆能够满足老人全方位服务需求的彼岸。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