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难题亟待深层破解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人口流动,两代分居,机构缺失……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农村独居老人明显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围着“空巢”打转转
  这几天,从城里儿子家回到住了60多年的老家南城县里塔镇欧坊村,村民揭文虎心情特别舒畅。半年前,在抚州市区创办了一家经济实体的儿子将揭文虎接到城里,可住了一段时间,这个庄稼汉再也住不住了。“没人说话,他们要晚上才回家,每天只能看电视,电视机都被我看‘穿’了。”几个月下来,老汉瘦了六七斤,再也熬不住的他急匆匆地要回老家。老汉无奈地说:“还是住在自己家里舒服,家务做做,到隔壁串串门,田间地头转转,比城里好多了。”
  眼下,在南城像揭文虎一样离村进城养老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走进陌生的城市,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言谈举止都很难与新环境融合,为此,他们出现“水土不服”,找不到心灵的寄托,心里觉得孤寂无依,但很多老人又出于子女的孝心难违,不得不呆在不喜欢的环境中生活。
  进城养老适应不了,一大把年纪留守在农村,很多老人日子也不好受。万坊镇邓家边村的聂云仂老大妈就是这样:她孤身一人带着只有10来岁的孙子、孙女一起生活,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儿媳到浙江打工去了,每年过年才回来,像做客一样住上半个月。“儿子、儿媳每个月会给我寄钱,除了买点鱼和肉,都给他们省着呢。”大妈身体状况比较健康,但头疼脑热也经常有,有时为了孩子上学,她往往只能带病做饭、洗衣。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兴起,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多,他们一部分既要承担照顾孙子孙女的看护任务,另外又要面临天伦之乐的缺失,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
 
  期待多一点“精神赡养”
  家庭养老尴尬不断,与城市一样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也不现实。眼下,在我省很多农村,虽然也有了敬老院,但其基本上还只收留“五保”老人,多数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或老伴。里塔镇新街村老汉杨会生就深有感触地说:“家里有儿有女还进敬老院,乡邻们都会当成笑谈。”同时,政府在养老服务中也存在财力跟不上的问题。以南城为例,近年来该县按“集中居住、自行管理、自行生活”原则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启动县中心、株良镇、徐家乡等一批敬老院建设项目,目前,全县13个“幸福园”点已全部完工,新建面积12000平方米,新增床位600个,998户农村“五保”户有了新家,“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5%以上。但与全县近2万的农村留守老人相比,其比例不到5%。此外,虽然政府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开展了新农保试点,但农村“空巢”老人缺少“精神赡养”、文化生活贫乏现象也不容忽视。在该县上唐镇就有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俏夕阳俱乐部”,近10年来,数百位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都喜欢结伴在此吹拉弹唱,享受夕阳之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给老人带去快乐的“乐园”,也常常陷入“断炊”之忧。
政府正在加大农村养老投入,一些民间养老机构也渐呈星火燎原之势。该县建昌镇杨龙湾村的“爱心老年公寓”,建成后就吸纳了数十位农村老人前来入住,但每年必须缴纳的不菲支出,却把许多想入住的老人挡在门外。万坊镇邓家边村的一位老人就说:“我也愿意到老年公寓生活,但考虑到子女外出打工,生活也很困难,所以就只能在家养老了。”
 
  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
  破解农村养老难,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让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当地民政部门一位负责人认为:一方面,政府、社会、家庭都应真正重视起来。公共财政应增加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整个社会要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加强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适当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等举措,让农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此外,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日间照料、卫生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来源:江西日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