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问题浅析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3.26%,老年人口总量世界第一。而我国的老年人口中,有近六成生活在农村(也就是1.07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产生的留守老人。而伴随大量农村留守老人而来的就是严峻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在之前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等方面,忽视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层面的养老分析和研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包括留守老人,他们的物质供养状况正在逐步的改善,但是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满足程度依旧很低,精神赡养被忽视、被侵害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本文将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的现状开始,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进而寻找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的途径。
 
 主题词:农村 留守老人 精神养老
记得2000年的春晚,由宋丹丹和赵本山搭档表演的小品《钟点工》中,宋丹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找个好活儿,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大多数人听完这段台词,都不由自主的笑了,但笑过之后,却不免引人深思。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迅速壮大的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等基本物质需求,而是有了多样化的,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例如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知识教育等。而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恰恰对这种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更为迫切。
 
  一、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家庭的精神赡养功能弱化
精神赡养是精神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精神自养构成了精神养老的全部内容。精神赡养主要是通过子女与老人进行交流沟通,让老人感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来实现的。但是,作为农村留守老人而言,他们与子女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在一起生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团聚几天。平时最多也就是通过电话了解子女的一些情况,简单的沟通一下感情。因此,就留守老人而言,家庭的精神赡养功能已经弱化甚至丧失。由于精神赡养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样的生活,往往让老人感觉到孤单,烦闷,生活缺少乐趣,容易滋生负面的情绪,患上忧郁症、焦虑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原因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家庭空巢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之间推力效应的作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大量的城市农民工。持续增加的农民工数量,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则导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人员,包括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而在“三留”人员中,留守儿童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国家历来重视,而且很多农民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把子女带到城市;留守妇女在“三留”人员中是相对比较强势的人群,本身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而且时机成熟,多数也都跟随配偶的脚步,到城市谋生去了;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留守老人了。留守老人在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后,本希望可以颐养天年,好好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乐趣,结果却无奈和子孙分离,无怪乎有些留守老人说:“儿女在外打工经商,虽然会按时寄钱回来,吃穿倒是不愁,可是生活过得无趣。”这也充分说明了,在物质供养相对不那么缺乏的情况下,精神赡养就成了农村留守老人最大的养老问题。
  
(2)传统孝文化弱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孝文化正在逐渐弱化。主要表现在家庭伦理道德淡化、敬老观念淡化等方面。传统的孝文化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主要表现在国家赋予孝道政治规范的内容,比如说“三纲五常”等伦理金条;在经济方面,传统社会中的老人在家中享有绝对的经济主导权,他可以控制整个家庭的财政大权,但是现今社会,家中老人的经济状况往往不是太理想,其家庭权威也在逐渐丧失;就社会心理方面,传统社会崇老观念盛行,而且这种观念已深深的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老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而当今社会,崇老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年轻人对老人甚至产生了厌恶、鄙夷等极端恶劣的观念,“重小轻老”现象比比皆是。
  
2、农村缺乏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条件
  留守老人和其他农村老人一样,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停留在看电视,听广播,下棋,打牌的层面,不像城市老年人,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可以到老年大学进行学习,可以到广场、河滨打打太极,跳跳舞,不少城市老年人还会上网。所以,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物质条件而言,更显匮乏。
  
原因有三: 
(1)空闲时间不固定,不利于安排
  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家中没有壮劳力,往往需要参加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还要处理一些家庭琐事,这就造成了留守老人的空闲时间非常零碎,不可能有大量固定的空闲时间来参加文娱活动。
 
 (2)对精神文化养老认识不够,观念老旧。
  很多村领导认为,老年人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应该满足了,就可以顺利的度过晚年生活了,没有必要搞什么文化活动,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浪费钱。而抱有类似想法的农村老年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人老就应该安安静静的生活,看到别的老人唱唱跳跳,甚至觉得他们丢人现眼。
  
(3)经济条件落后,无力丰富精神文化活动。
  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内陆山区的农村,经济条件是相对落后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物质层面的需求目前才是他们最主要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留守老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就无从谈起了。
  
3、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关注度不够。
  进入21世纪后,各级政府对“三农”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的任何时候,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这些都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在对待农村留守人员方面,政府却是偏“心”的。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方面,政府的关注度是很高的,新闻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财政投入也相当可观,广大留守儿童可以说受到了政府精心的呵护,因为这事关祖国的未来。相比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没有受到政府这么高规格的待遇了,虽然随着农村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并且也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供养层面。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却还没有被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的几点对策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大,问题突出,其精神养老问题事关农村的稳定和谐,政府要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权益。比如:政府在制定购房政策时,可以规定,进城务工子女愿意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的,在首次购房时,可以获得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倡导企业积极参与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在传统长假期间,准许子女回家探望留守父母,或者在春节期间邀请农村留守老人来企业和不能回家过年的子女一起过节,使留守老人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精神赡养得到实现。
  
2、加强孝文化建设,重塑家庭精神赡养功能
  首先,要提高子女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孝文化在老一辈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妻贤子孝”、“家庭和睦”是老人晚年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因此,在对待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问题上,作为子女的,一定要知道老年人想要的并不是每个月固定给多少钱,买多少东西这类物质层面的供养,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多和老人聊聊天,打打电话,沟通沟通感情才是留守老人最希望得到的。
  其次,要在农村地区注重培育孝亲敬老典型。近年来,各级老龄工作部门都在积极开展评选孝亲敬老典型活动,比如“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孝亲敬老先进模范”等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老龄化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一定要加大力度培养典型,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广泛宣传,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掀起敬老、爱老、孝老的热潮,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
  
3、加大力度丰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
  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老有所乐”的具体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应该引起重视,形成共识,有步骤有计划的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要加大投入,新建或改善村老年活动中心、阅览室在内的文化娱乐设施,添置购买一些老年活动器械,让留守老人在空闲的时间有地方可去,有乐趣可寻。
  其次,政府定期组织为老服务志愿者下乡为老年人表演节目,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我。
  再次,组织留守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村老年协会可以组织留守老人参与到村公益活动中,比如做乡村矛盾调解员,计生宣传工作等留守老人力所能及,又有益于他们充分融入村民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使留守老人在帮助村民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避免了孤单、悲观、烦闷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最后,要积极引导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学习。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不仅可以使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强与年轻人的沟通能力,同时还能为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4、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
  最近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目前主要还处于新建和完善城市社区的阶段,下一阶段,社区居家养老势必会向农村发展。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作为农村留守老年人而言,城乡迁移斩断了老人与外出务工子女的情感纽带,空间距离阻隔并弱化了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精神赡养功能,这也就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精神慰藉功能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可以定期上门与留守老人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排解他们的烦闷,舒缓他们的情况,让他们的心理处于平和的状态;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老人参加棋艺比赛,组织农村老年人运动会等适合农村留守老人的活动。
  
5、完善农村地区基层涉老协会组织的建设,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研究工作
  农村基层涉老组织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群众性组织,是农村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村老年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结合今年村(居)换届选举的契机,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涉老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使其更好的发挥服务农村老人的功能。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的研究力度,组织老年问题研究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问题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科学的惠老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 三明市老龄办)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